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5页 |
·世界石油的发展现状 | 第8-9页 |
·加氢脱硫的研究现状 | 第9-19页 |
·加氢脱硫催化剂 | 第9-12页 |
·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 | 第9-10页 |
·过渡金属氮化物催化剂 | 第10页 |
·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 | 第10-11页 |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 | 第11-12页 |
·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 第12-16页 |
·复合氧化物载体 | 第12-15页 |
·改性介孔分子筛载体 | 第15-16页 |
·助剂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影响 | 第16-19页 |
·过渡金属对加氢脱硫的影响 | 第16-17页 |
·贵金属对HDS催化剂的影响 | 第17-18页 |
·稀土对HDS催化剂的影响 | 第18页 |
·非金属元素对HDS催化剂的影响 | 第18-19页 |
·ZnO载体 | 第19-22页 |
·ZnO载体的制备方法 | 第19-21页 |
·物理法 | 第19页 |
·化学法 | 第19-21页 |
·ZnO载体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 | 第21页 |
·低温水煤气变换反应 | 第21-22页 |
·山梨醇催化氢解制备C4-C6多元醇 | 第22页 |
·噻吩加氢脱硫的反应机理 | 第22-23页 |
·选题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25-31页 |
·主要化学试剂与药品 | 第25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7页 |
·载体的制备 | 第25-26页 |
·γ-Al_2O_3的制备 | 第25页 |
·燃烧法合成ZnO | 第25-26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负载型Co-Pt-B、Co-Pd-B及Co-B合金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Ni基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催化剂活性的测定 | 第27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7-31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 第27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27-28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28页 |
·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28页 |
·催化剂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28页 |
·程序升温还原(TPR)、程序升温脱附(TPD) | 第28-31页 |
·实验原理 | 第28-29页 |
·实验步骤 | 第29-31页 |
第3章 Pt、Pd对Co-B/γ-Al_2O_3催化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31-36页 |
·Pt、Pd对Co-B/γ-Al_2O_3催化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Pt、Pd对Co-B/γ-Al_2O_3催化剂的实际负载量、合金组成及活性表面积的影响 | 第32页 |
·Pt、Pd对Co-B/γ-Al_2O_3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催化剂吸氢性能的研究 | 第33-34页 |
·程序升温还原(TPR)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Ni/ZnO与Ni/Al_2O_3性能的比较 | 第36-40页 |
·Ni/ZnO与Ni/Al_2O_3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 第36-37页 |
·Ni/ZnO与Ni/Al_2O_3催化剂的XRD结果讨论 | 第37-38页 |
NiO/Al_2O_3与NiO/ZnO的XRD见图4.2。 | 第37-38页 |
·Ni/ZnO与Ni/Al_2O_3催化剂吸氢性能的比较 | 第38页 |
·Ni/ZnO与Ni/Al_2O_3催化剂还原性能的比较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稀土Nd对Ni/ZnO催化剂催化噻吩加氢脱硫的改性研究 | 第40-44页 |
·Ni/ZnO与Ni-Nd/ZnO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 第40页 |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的比较 | 第40-41页 |
·Nd对Ni/ZnO催化剂吸氢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催化剂酸性的比较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6章 燃烧法制备ZnO载体负载Ni催化噻吩加氢脱硫反应的研究 | 第44-50页 |
·载体物理性能的比较 | 第44页 |
·XRD测试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两种催化剂表面性能的比较 | 第45-48页 |
·催化剂吸氢性能的比较 | 第45-46页 |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的比较 | 第46-47页 |
·催化剂酸性的比较 | 第47-48页 |
·Ni/ZnO与Ni/ZnO(C)催化剂活性的比较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0页 |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