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劳动关系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劳动关系研究的理论溯源 | 第14-15页 |
| ·劳动关系理论学派观点 | 第15-19页 |
|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1页 |
| 2 劳动关系调节机制概述 | 第21-32页 |
| ·劳动关系的实质 | 第21-24页 |
| ·冲突的根源 | 第22-23页 |
| ·合作的根源 | 第23-24页 |
| ·劳动关系调节主体 | 第24-27页 |
| ·工会 | 第24-25页 |
| ·管理方 | 第25-26页 |
| ·政府 | 第26-27页 |
| ·劳动关系法律调节机制 | 第27-29页 |
| ·劳动法的概念和功能 | 第27页 |
| ·劳动法的本质和特征 | 第27-28页 |
| ·劳动法律类型及主要法案 | 第28-29页 |
| ·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 | 第29-31页 |
| ·集体谈判 | 第29-30页 |
| ·集体协议 | 第30-31页 |
| ·劳动争议处理 | 第31-32页 |
| ·劳动争议概述 | 第31页 |
| ·劳动争议处理 | 第31-32页 |
| 3 劳动关系调节机制国际比较 | 第32-45页 |
| ·劳动关系调节模式国际比较 | 第32-35页 |
| ·美国劳动关系调节模式:钟摆式劳动立法体系下的劳资双方自我调整 | 第32-33页 |
| ·日本劳动关系调节模式:政府决策和立法是必经程序 | 第33-34页 |
| ·德国劳动关系调节模式:三方非正式性协商 | 第34页 |
| ·瑞典劳动关系调节模式:谈判合作主义的劳动关系 | 第34-35页 |
| ·西班牙劳动关系调节模式:以谈判方式立法 | 第35页 |
| ·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国际比较 | 第35-37页 |
| ·美国劳动关系主体地位 | 第35-36页 |
| ·日本劳动关系主体地位 | 第36-37页 |
| ·德国劳动关系主体关系 | 第37页 |
| ·劳动关系法律调节机制国际比较 | 第37-39页 |
| ·美国劳动关系法律调节机制 | 第37-38页 |
| ·日本劳动关系法律调节机制 | 第38页 |
| ·德国劳动关系法律调节机制 | 第38-39页 |
| ·瑞典劳动关系法律调节机制 | 第39页 |
| ·集体谈判制度国际比较 | 第39-41页 |
| ·美国集体谈判制度 | 第40页 |
| ·日本集体谈判制度 | 第40页 |
| ·德国集体谈判制度 | 第40-41页 |
| ·劳动争议处理国际比较 | 第41-43页 |
| ·美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 第41页 |
| ·日本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 第41-42页 |
| ·德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 第42页 |
| ·瑞典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 第42-43页 |
| ·国外劳动关系调节机制对我国调节机制的借鉴意义 | 第43-45页 |
| 4 我国劳动关系现状 | 第45-51页 |
| ·不同历史时期劳动关系概述 | 第45-46页 |
| ·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关系 | 第45-46页 |
| ·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关系 | 第46页 |
| ·我国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 第46-48页 |
| ·我国劳动关系的性质 | 第46-47页 |
| ·我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 第47-48页 |
|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48-51页 |
| ·劳动法律意识淡薄,劳动事故时常发生 | 第48-49页 |
| ·就业难问题十分突出 | 第49页 |
| ·劳动争议数量剧增并且劳动争议调整程序复杂 | 第49-50页 |
| ·劳动者受保障程度低 | 第50页 |
| ·劳动收益总体上增速缓慢 | 第50-51页 |
| 5 结论 | 第51-57页 |
| ·三方协商机制概述 | 第51-52页 |
| ·三方协商机制内涵 | 第51页 |
| ·三方协商机制作用 | 第51-52页 |
| ·我国建立三方协商机制存在的困难 | 第52-54页 |
| ·主体地位问题 | 第52-53页 |
| ·法律不健全 | 第53页 |
| ·法制化程度不高 | 第53-54页 |
| ·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弊端凸显 | 第54页 |
| ·完善三方协商机制建议 | 第54-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