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课题来源、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负载识别 | 第10-11页 |
·自管理数据库 | 第11-15页 |
·技术路线与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数据库负载自动识别 | 第17-49页 |
·OLTP 与OLAP 的比较 | 第17-21页 |
·不同应用下的数据库参数设置 | 第18-21页 |
·负载自动识别介绍 | 第21-22页 |
·样本数据 | 第22-29页 |
·属性的选取 | 第22-27页 |
·样本数据的获取 | 第27-29页 |
·分类方法 | 第29-41页 |
·主要分类方法介绍 | 第29-31页 |
·C4.5 和Boosting 算法的结合 | 第31-38页 |
·识别结果:类别的隶属度 | 第38-41页 |
·实验及结果 | 第41-47页 |
·分类模型的生成 | 第42-44页 |
·实验一:识别的准确率 | 第44页 |
·实验二:鲁棒性 | 第44-45页 |
·实验三:通用性,TPC-W 测试识别结果 | 第45-46页 |
·数据库负载自动识别系统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负载的预测 | 第49-62页 |
·负载预测的方法 | 第50-51页 |
·负载预测的框架 | 第51-53页 |
·训练数据模型 | 第53-55页 |
·可预测性评估 | 第53-54页 |
·模型的合并 | 第54-55页 |
·离线模块 | 第55-56页 |
·离线模型的生成 | 第55页 |
·负载类型转变时刻的预测 | 第55-56页 |
·估计在线监控的起止时间 | 第56页 |
·在线模块 | 第56-57页 |
·实验 | 第57-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A:TPC 基准测试 | 第69-71页 |
附录B:由C4.5 和Boosting 生成的分类模型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