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 第一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立法现状及分析 | 第10-13页 |
|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相关法律中的体现 | 第10-11页 |
| 一、实体法层面的相关依据与认同 | 第10页 |
| 二、《刑事诉讼法》中义务性、禁止性的法律要求 | 第10-11页 |
| 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及公安部的有关司法解释和规定 | 第11页 |
| 第二节 真正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尚未确定 | 第11-13页 |
| 一、实体性规则不完善 | 第12页 |
| 二、实施性规则基本缺失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 第一节 立法技术层面上的问题 | 第13-14页 |
| 一、界定不明 | 第13页 |
| 二、举证不能 | 第13-14页 |
| 三、排除困难 | 第14页 |
| 第二节 司法制度层面上的问题 | 第14-16页 |
| 一、在刑事诉讼实践中普遍存在侦查中心主义 | 第14-15页 |
| 二、法院的裁判权缺乏最基本的中立性 | 第15页 |
| 三、错案赔偿制度存在副作用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程序性控制机制 | 第16-25页 |
| 第一节 对证据的合法性判断 | 第16-18页 |
| 一、对非法证据的界定 | 第16-17页 |
| 二、对非法证据的分类 | 第17-18页 |
| 三、对非法取证方式的界定 | 第18页 |
|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和模式 | 第18-20页 |
| 一、对“违反宪法的非法证据”予以“绝对排除” | 第19页 |
| 二、对“一般的非法证据”采取“自由裁量的排除”模式 | 第19页 |
| 三、对“技术性的非法证据”原则上不必排除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在实践中对非法证据的证明 | 第20-21页 |
| 一、证明责任 | 第20-21页 |
| 二、证明标准 | 第21页 |
| 第四节 对非法证据的具体排除程序 | 第21-25页 |
| 一、启动程序 | 第21-23页 |
| 二、审理程序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对非法证据排除的配套制度构建 | 第25-32页 |
| 第一节 改革刑事诉讼结构,确立法院对侦查和起诉的监督主体地位 | 第25页 |
| 第二节 改变羁押场所的归属,使之独立于公安侦查机关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 | 第26-27页 |
| 第四节 建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体检查及讯问时的录音制度 | 第27页 |
| 第五节 确立警察出庭作证制度 | 第27-28页 |
| 第六节 确立完善的律师辩护制度 | 第28-31页 |
| 第七节 完善对违法官员的惩戒制度与对被侵害人的救济制度 | 第31-32页 |
| 结语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