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讲授法的概念、历史及现状 | 第11-23页 |
第一节 讲授法的概念、特征 | 第11-12页 |
一、讲授法的概念 | 第11页 |
二、讲授法的表现方式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讲授法的特征 | 第12-16页 |
一、教师自己必须二度消化教材 | 第13-14页 |
二、讲授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 | 第14-15页 |
三、讲授的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 第15-16页 |
四、讲授要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 | 第16页 |
第三节 讲授法的历史及现状 | 第16-23页 |
一、语文教学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创造”而致使讲授滑向灌输 | 第17-19页 |
二、素质教育中,讲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 第19-23页 |
第二章 讲授法的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第一节 讲授法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一、建构主义 | 第23-24页 |
二、认知心理学 | 第24-26页 |
三、多重智力学说 | 第26-27页 |
第二节 讲授法的适用范围 | 第27-30页 |
一、讲授法的适用条件 | 第27-28页 |
二、讲授法的局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辩证看待讲授法 | 第30-40页 |
第一节、语文教学需要讲授法 | 第30-32页 |
一、语文教学需要讲授法 | 第30-31页 |
二、讲授法不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防止讲授法运用失当 | 第32-40页 |
一、讲授法运用失当的表现形式 | 第32-33页 |
二、讲授法运用失当的原因 | 第33-37页 |
三、讲授法的优化策略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合理运用讲授法 | 第40-71页 |
第一节 创造讲授法合理运用的条件 | 第40-53页 |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观念 | 第40-45页 |
二、改革考试制度,建立创新机制 | 第45-46页 |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46-48页 |
四、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 第48-53页 |
第二节 用语言“粘”住学生 | 第53-61页 |
一、讲授语言应具有规范性 | 第53-55页 |
二、讲授语言应具有准确性和严谨性 | 第55-56页 |
三、讲授语言应具有鲜明性和生动性 | 第56-58页 |
四、教师语言应出口成“礼” | 第58-61页 |
第三节 发挥讲授的艺术魅力 | 第61-71页 |
一、提炼精要的讲授内容 | 第61-67页 |
二、精心设计讲授环节 | 第67-69页 |
三、广征博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 第69-70页 |
四、善于观察和应变 | 第70-71页 |
第五章 讲授法与其它教学法的优化组 | 第71-82页 |
第一节 优化组合的理论依据 | 第71-72页 |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 | 第71页 |
二、巴班斯基教学教学理论 | 第71-72页 |
三、教学方法的整体性、继承性及发展性 | 第72页 |
第二节 优化组合的注意事项 | 第72-74页 |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 第72-73页 |
二、优化组合要合乎教学情境 | 第73-74页 |
第三节 优化组合的具体做法 | 第74-82页 |
一、吸收布白艺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 | 第75-76页 |
二、与启发式结合以引导学生思考 | 第76-78页 |
三、与阅读训练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 第78页 |
四、与讨论法结合以激发学生兴趣 | 第78-79页 |
五、与提问法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 第79-81页 |
六、与多媒体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后记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