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车辆主动安全性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10-12页 |
|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策略介绍 | 第14-15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基本原理与系统分析 | 第17-25页 |
|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 | 第17-18页 |
|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与制动防抱死和驱动防滑转的区别 | 第18-19页 |
|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 第19-20页 |
|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实现途径和组成 | 第20-22页 |
| ·车辆动力学状态变量及控制变量的选择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车辆动力学机械系统的建模 | 第25-59页 |
| ·车辆动力学仿真系统模型建立的三种方法和建模软件的简介 | 第25-27页 |
| ·三种方法的比较 | 第25-26页 |
| ·ADAMS/CAR的简单介绍 | 第26-27页 |
|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41页 |
| ·前桥和前悬架模型 | 第27-29页 |
| ·后桥和后悬架模型 | 第29-30页 |
| ·四轮盘刹制动模型 | 第30-31页 |
| ·转向系模型 | 第31页 |
| ·横向稳定杆模型 | 第31-32页 |
| ·轮胎模型 | 第32-34页 |
| ·车身模型 | 第34-35页 |
| ·路面模型 | 第35-38页 |
| ·发动机模型 | 第38-41页 |
| ·车辆整车动力学模型的装配 | 第41-49页 |
| ·专家模块模型各个通信口的测试 | 第41-47页 |
| ·专家模块向子系统转化 | 第47页 |
| ·子系统装配为整车动力学系统 | 第47-49页 |
|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49-53页 |
| ·ADAMS/CAR的自效验法 | 第49-50页 |
| ·汽车道路虚拟实验法 | 第50-53页 |
| ·车辆二自由度线性系统传递函数模型的建立 | 第53-59页 |
| ·传递函数模型的建立 | 第53-56页 |
| ·从频域分析二自由度汽车的稳定条件和临界车速 | 第56-57页 |
| ·二自由度汽车的输入和输出分析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的建模 | 第59-73页 |
|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 第59-63页 |
| ·模糊控制的塞本原理 | 第59-61页 |
| ·模糊控制的设计方法 | 第61-63页 |
| ·车轮单轮制动所产生的横摆力矩 | 第63-67页 |
|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67-73页 |
|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 第67-68页 |
| ·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和赋值 | 第68-70页 |
|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 第70-71页 |
| ·模糊控制表的建立 | 第71-72页 |
|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联合仿真系统的建立和仿真结果分析 | 第73-90页 |
| ·联合仿真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73-86页 |
| ·联合仿真的基本步骤 | 第73-74页 |
| ·联合仿真模型建立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 第74-75页 |
| ·建立联合仿真模型 | 第75-86页 |
| ·仿真结果的分析 | 第86-90页 |
| ·变路径模拟分析 | 第86-88页 |
| ·角阶跃分析 | 第88-9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 ·论文的主要总结 | 第90-91页 |
| ·论文的展望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 致谢 | 第94-96页 |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二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