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导言 | 第7-12页 |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2.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会计准则发展概述及分析 | 第12-23页 |
·FASB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历程 | 第12-16页 |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 | 第12-13页 |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披露与列报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 | 第13-14页 |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确认与计量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 | 第14-16页 |
·I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情况 | 第16-20页 |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披露与列报阶段(1988年—1995年) | 第17页 |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确认与计量阶段(1995年—1998年) | 第17-18页 |
·IAS32和IAS39的后续修订与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 | 第18-20页 |
·国外套期会计准则发展的特点及比较 | 第20-21页 |
·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研究 | 第21-23页 |
3.套期会计处理概述 | 第23-33页 |
·套期及套期会计的概念界定 | 第23页 |
·套期关系的指定 | 第23-26页 |
·套期工具 | 第23-24页 |
·被套期项目 | 第24-25页 |
·实施套期会计的条件 | 第25-26页 |
·套期有效性评价 | 第26-29页 |
·套期有效性的概念及类别 | 第26-27页 |
·预期套期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 第27页 |
·实际套期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套期的会计核算 | 第29-31页 |
·公允价值套期 | 第29-30页 |
·现金流量套期 | 第30-31页 |
·对境外净投资的套期 | 第31页 |
·套期的披露 | 第31-33页 |
4.套期会计处理的实质、存在问题及建立套期会计的意义 | 第33-46页 |
·套期会计的实质 | 第33-35页 |
·套期产生的原因 | 第33页 |
·套期会计产生的原因 | 第33-35页 |
·两类套期会计处理的设计机理 | 第35页 |
·套期会计的存在问题分析 | 第35-39页 |
·企业管理层有较大的操纵空间 | 第36-37页 |
·影响财务报表的列报基础 | 第37页 |
·准则制定和实务操作复杂、实施成本高 | 第37-38页 |
·全面公允价值的实现使套期会计没有存在的必要 | 第38-39页 |
·实施套期会计的合理性 | 第39-43页 |
·套期会计反映经济活动实质 | 第39-41页 |
·全面公允价值的实现有待时日 | 第41-43页 |
·我国实行套期会计的必要性 | 第43-46页 |
·实行套期会计是企业利用衍生工具套期保值的需要 | 第44页 |
·实行套期会计是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 第44-46页 |
5.对我国套期会计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 第46-64页 |
·我国套期会计的发展现状 | 第46-55页 |
·我国套期会计的实务现状 | 第46-52页 |
·我国套期会计准则规范发展历程 | 第52-55页 |
·对我国套期保值准则的分析与建议 | 第55-59页 |
·对我国套期保值准则的分析评价 | 第55-57页 |
·对完善我国套期会计准则的建议 | 第57-59页 |
·对套期会计准则实施的建议 | 第59-64页 |
·做好技术方面的准备 | 第59-61页 |
·做好人员方面的准备 | 第61-62页 |
·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 第62-63页 |
·提高外部审计的能力 | 第63-64页 |
尾注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在校期间科研及学术成果一览表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