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8页 |
·Xa21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试验课题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Xa21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的方法 | 第12-14页 |
·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法 | 第12页 |
·共分离标记酶辅助定位法 | 第12-13页 |
·蛋白质组学定位技术 | 第13页 |
·生物信息学预测定位 | 第13-14页 |
·融合报告基因定位技术 | 第14页 |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报告基因载体 | 第14-16页 |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突变体 | 第14-15页 |
·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质粒载体 | 第15-16页 |
·试验目的 | 第16页 |
·研究展望 | 第16-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1页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生物材料 | 第18页 |
·试剂 | 第18页 |
·培养基 | 第18页 |
·试验器材 | 第18-19页 |
·GFP~(S65T)质粒载体的准备 | 第19-22页 |
·质粒DNA的电击转化 | 第19页 |
·载体质粒DNA的提取 | 第19-20页 |
·载体质粒DNA的酶切 | 第20-21页 |
·线性载体的胶回收 | 第21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 | 第21-22页 |
·制备Xa21的五个连接目的片段 | 第22-25页 |
·XA21蛋白质的结构域分析和目的片段克隆策略 | 第22-23页 |
·Xa21的四个非全长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酶切处理 | 第23-24页 |
·Xa21 PCR片段的蛋白质酶K处理 | 第23-24页 |
·Xa21 PCR片段的酶切和纯化 | 第24页 |
·Xa21 cDNA的重组PCR技术克隆和连接准备 | 第24-25页 |
·制备重组模板 | 第24-25页 |
·制备Xa21 cDNA | 第25页 |
·酶切Xa21 cDNA | 第25页 |
·酶切载体与酶切Xa21目的片段的连接 | 第25-26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6-27页 |
·E.coli热击感受态XL1-blue的制备 | 第26页 |
·连接产物转化E.coli感受态XL1-blue | 第26-27页 |
·重组载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27-28页 |
·转化子质粒的提取 | 第27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27页 |
·重组载体的鉴定 | 第27-28页 |
·重组载体的纯化 | 第28页 |
·重组载体的转化与表达后的检测 | 第28-31页 |
·MS培养基的配制和保存 | 第28-30页 |
·洋葱表皮细胞的预培养 | 第30页 |
·质粒DNA的基因枪转化操作程序 | 第30页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检测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GFP~(S65T)质粒载体的酶切结果 | 第31页 |
·Xa21目的片段的PCR结果 | 第31-33页 |
·Xa21的四个非全长目的片段的获取 | 第31-32页 |
·Xa21 cDNA的克隆结果 | 第32-33页 |
·重组载体的克隆及鉴别 | 第33-35页 |
·重组载体的转化表达和成像分析 | 第35-38页 |
4 讨论 | 第38-42页 |
·影响试验结果的两个关键环节 | 第38页 |
·试验技术体系的分析 | 第38-39页 |
·Xa21 FL的重组克隆技术策略分析 | 第38-39页 |
·表达载体的转基因方法和体系选择分析 | 第39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试验的改进潜力分析 | 第40-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