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染料作物论文

黄秋葵作为禽用着色剂的品种比较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前言第11-23页
   ·黄秋葵生物生态学特性第11-13页
     ·植物学特征第11-12页
     ·生物学特性第12页
     ·叶片生长发育特征第12-13页
   ·黄秋葵应用价值研究第13-14页
     ·黄秋葵果荚的食用价值和保健功效第13页
     ·黄秋葵是具有显著疗效的药用植物第13-14页
     ·黄秋葵是观赏价值较高的美化绿化材料第14页
     ·其它用途第14页
   ·黄秋葵栽培技术研究第14-20页
     ·起源、分布与栽培第14-15页
     ·国内黄秋葵引种选育研究第15-16页
       ·类型和品种第15-16页
       ·各地区的引种选育研究进展第16页
     ·不同栽培方法和技术的研究第16-20页
       ·露地栽培技术研究第17-19页
       ·棚室、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第19页
       ·容器栽培等技术第19-20页
       ·黄秋葵的制种技术第20页
   ·立题依据与创新第20-23页
     ·立题依据第20-21页
     ·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研究及其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第21-22页
     ·试验创新性第22-23页
2 黄秋葵作为禽用着色剂的引种及筛选第23-33页
   ·试验地的自然条件第23-24页
     ·气候条件第23页
     ·土壤条件第23-24页
   ·材料和方法第24-27页
     ·试验材料第24-26页
     ·试验方法第26-27页
       ·种子发芽试验第26页
       ·筛选试验第26-27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27页
   ·结果与分析第27-33页
     ·各品系种子品质分析第27页
     ·物候观测第27-29页
     ·不同品系黄秋葵的株高比较第29-30页
     ·不同品系黄秋葵的单株叶片干物质产量比较第30-32页
     ·不同品系黄秋葵的株高与单株叶片干物质产量的相关分析第32-33页
3 黄秋葵作为禽用着色剂的品种比较试验第33-64页
   ·试验地的自然条件第33页
     ·气候条件第33页
     ·土壤条件第33页
   ·材料和方法第33-35页
     ·试验材料第33-34页
     ·试验方法第34-35页
       ·试验设计第34页
       ·育苗定植、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第34页
       ·试验观测方法第34-35页
       ·黄秋葵样品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测定方法第35页
       ·黄秋葵样品中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第35页
       ·黄秋葵种子生产潜力预测第35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64页
     ·物候观测第35-36页
     ·14 个品系黄秋葵的株高比较第36-38页
     ·刈割前植株形态指标分析第38-41页
     ·14 个品系黄秋葵生物量第41-52页
       ·地上部分生物量第41-46页
       ·茎叶比第46页
       ·刈割时间对地上部分生物量产量的影响第46-50页
       ·总生物量第50-52页
     ·14 个品系黄秋葵常规营养成分分析第52-63页
       ·14 个品系黄秋葵叶片常规营养成分分析第53-57页
       ·14 个品系黄秋葵茎秆常规营养成分分析第57-63页
     ·14 个品系黄秋葵种子生产潜力预测第63-64页
4 黄秋葵作为禽用着色剂的高产栽培第64-85页
   ·试验地自然条件第64页
     ·气候条件第64页
     ·土壤条件第64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试验材料第64-65页
     ·试验方法第65页
       ·试验设计第65页
       ·育苗定植、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第65页
       ·试验观测方法第65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65页
   ·结果与分析第65-85页
     ·生物量第65-79页
       ·地上部分生物量第66-73页
       ·茎叶比第73-75页
       ·总生物量第75-79页
     ·不同刈割高度在高产栽培技术中的运用第79-85页
       ·不同刈割高度下叶片生物产量第79-80页
       ·不同刈割高度下茎秆生物产量第80-81页
       ·不同刈割高度下地上部分生物产量第81-82页
       ·不同刈割高度下总生物量第82-83页
       ·各刈割时期刈割高度在60cm 和45cm 时各部分产量变化趋势第83-85页
5 讨论与结论第85-88页
   ·初步筛选第85页
   ·品种比较第85-86页
   ·高产栽培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当前信访制度研究
下一篇:XA21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定位决定结构域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