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1 绪论 | 第20-40页 |
·问题提出 | 第20-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24-36页 |
·国外部分 | 第24-29页 |
·国内部分 | 第29-35页 |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35-36页 |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能的创新 | 第36-40页 |
·研究内容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39-40页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40-46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40-41页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40页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 | 第40-41页 |
·理论基础梳理 | 第41-46页 |
·集约基础:区位理论 | 第41-42页 |
·集约约束: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第42-43页 |
·集约机制:集聚效应理论 | 第43-44页 |
·集约策略:博弈论 | 第44-45页 |
·集约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5-46页 |
3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与计量经济分析 | 第46-69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6-47页 |
·一致性原则 | 第46页 |
·代表性原则 | 第46页 |
·前瞻性和指导性原则 | 第46页 |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 第46-47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7页 |
·因此制宜与可比性原则 | 第47页 |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 第47页 |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47-59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8-49页 |
·原始数据标准化 | 第49-50页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50-57页 |
·集约度分值计算 | 第57-59页 |
·城市土地集约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 | 第59-68页 |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 第59-62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62-63页 |
·Granger因果检验 | 第63页 |
·协整关系检验 | 第63-64页 |
·误差修正模型 | 第64-65页 |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65-67页 |
·方差分解分析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挖掘分析 | 第69-94页 |
·武汉市工业发展概况 | 第69-71页 |
·评价单元选定 | 第71-72页 |
·开发区用地调查 | 第72-77页 |
·开发区概况 | 第72-74页 |
·开发区土地利用资料 | 第74-77页 |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77-89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7页 |
·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 | 第77-81页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81-82页 |
·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82页 |
·工业用地集约度测算 | 第82-87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 第89-93页 |
·潜力类型 | 第89页 |
·潜力测算方法 | 第89-90页 |
·潜力测算结果 | 第90-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5 工业企业用地标准(理想值)探讨、集约度评价与可挖掘潜力分析 | 第94-117页 |
·工业企业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94-96页 |
·评价指标量化 | 第96页 |
·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方法 | 第96-98页 |
·基础数据获取 | 第98-105页 |
·被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 第98-101页 |
·不同工业行业土地利用状况 | 第101-105页 |
·不同工业行业用地标准探讨 | 第105-107页 |
·工业企业集约度评价与可挖掘潜力分析 | 第107-116页 |
·工业企业集约度评价方法 | 第107-108页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集约度评价与潜力测算 | 第108-111页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集约度评价与潜力测算 | 第111-113页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集约度评价与潜力测算 | 第113-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6 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挖掘分析 | 第117-137页 |
·武汉市住宅用地现状 | 第117-119页 |
·评价单元确定 | 第119-123页 |
·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 第119页 |
·功能区划分步骤 | 第119-120页 |
·功能区划分结果 | 第120-122页 |
·样本片区划分结果 | 第122-123页 |
·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123-134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23-124页 |
·样本片区评价指标数据 | 第124-128页 |
·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 | 第128-129页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129页 |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 第129-130页 |
·集约度分值计算 | 第130-134页 |
·住宅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 第134-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7 城市土地利用行为决策的经济学分析 | 第137-147页 |
·地方政府城市土地利用行为分析 | 第138-142页 |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 | 第138-139页 |
·基于垄断市场视角的分析 | 第139-142页 |
·城市开发利用者用地行为分析 | 第142-146页 |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 | 第142-144页 |
·基于外部性视角的分析 | 第144-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体系研究 | 第147-169页 |
·基于政策执行者以及专家学者角度的政策改进要求 | 第147-156页 |
·调查问卷概况 | 第147-148页 |
·调查问卷分析 | 第148-156页 |
·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验与启示 | 第156-161页 |
·美国 | 第157-159页 |
·新加坡 | 第159页 |
·日本 | 第159-160页 |
·英国 | 第160-161页 |
·国外经验的启示 | 第161页 |
·不同潜力挖掘所需要的政策条件分析 | 第161-163页 |
·扩展潜力 | 第161页 |
·管理潜力 | 第161-162页 |
·结构潜力 | 第162页 |
·强度潜力 | 第162-163页 |
·政策建议与启示 | 第163-169页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 第163页 |
·重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规范政府用地行为 | 第163-164页 |
·完善现有政策体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 第164-165页 |
·以公共福祉为核心,倡导公众监督与参与 | 第165页 |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利用 | 第165-166页 |
·科学制定用地标准,强化土地利用审批和全程监督 | 第166-167页 |
·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加快老城区改造 | 第167页 |
·强化产权管理,加大市场化供地力度 | 第167-169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69-173页 |
·主要结论 | 第169-171页 |
·研究展望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7页 |
附录1:调查问卷 | 第187-193页 |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 第193-195页 |
致谢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