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1 导论 | 第17-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结构安排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55页 |
·文献综述 | 第26-40页 |
·福利概念及分类 | 第26-27页 |
·福利测度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可行能力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失地影响农户福利的研究进展 | 第32-36页 |
·多维指标的定量测度方法研究进展 | 第36-40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40-48页 |
·个人可行能力理论 | 第40-41页 |
·人的发展理论 | 第41-42页 |
·人的需求理论 | 第42-43页 |
·家庭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43-45页 |
·可持续生计理论 | 第45-48页 |
·国内外征地补偿概况 | 第48-54页 |
·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征地补偿制度 | 第48-49页 |
·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演进 | 第49-51页 |
·国内先进省(市)补偿经验 | 第51-52页 |
·武汉城市圈(湖北省)征地补偿制度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3 调查实施及基本信息 | 第55-84页 |
·调查总体及样本 | 第55-57页 |
·调查总体 | 第55-56页 |
·调查样本点的选择 | 第56-57页 |
·问卷设计 | 第57-58页 |
·问卷调查方法 | 第58-59页 |
·问卷收集情况 | 第59-61页 |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61-68页 |
·问卷的信度 | 第61-63页 |
·问卷的效度 | 第63-68页 |
·问卷初步分析 | 第68-75页 |
·样本村的基本信息 | 第68页 |
·被调查者及其家庭的基本信息 | 第68-75页 |
·样本区征地补偿现状及与补偿标准的差异分析 | 第75-82页 |
·征地补偿现状 | 第75-78页 |
·实际补偿与补偿标准的差异 | 第78-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4 武汉城市圈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实证分析 | 第84-103页 |
·被征地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第84-92页 |
·武汉市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第84-89页 |
·其他四市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第89-92页 |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征地意愿分析 | 第92-100页 |
·二元Logistic模型介绍 | 第92-93页 |
·变量描述 | 第93-94页 |
·变量赋值 | 第94页 |
·武汉市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回归结果分析 | 第94-97页 |
·其他四市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回归结果分析 | 第97-100页 |
·武汉市和其他四市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比较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5 武汉城市圈被征地农户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福利变化分析:基于SEM | 第103-145页 |
·农户福利的理论构建及假设 | 第103-113页 |
·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家庭福利构成 | 第103-108页 |
·农地城市流转对失地农户福利的影响假设 | 第108-113页 |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及构建过程 | 第113-116页 |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第113-115页 |
·模型构建过程或步骤 | 第115页 |
·模型检验 | 第115-116页 |
·农地城市流转对失地农户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16-144页 |
·数据获取 | 第116页 |
·变量选择和变量赋值 | 第116-118页 |
·武汉市失地农户福利变化的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及检验 | 第118-129页 |
·其他四市失地农户福利变化的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及检验 | 第129-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6 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模式及对策建议 | 第145-166页 |
·失地农民征地补偿:理论分析 | 第145-150页 |
·构建失地农民的效用函数 | 第145-146页 |
·单一货币补偿方式的缺陷 | 第146-150页 |
·小结 | 第150页 |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失地农民补偿模式探讨 | 第150-161页 |
·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 | 第151-159页 |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实现路径 | 第159-161页 |
·失地农民征地补偿的对策建议 | 第161-166页 |
·补偿内容应丰富:尽可能改善失地农户福利 | 第161-164页 |
·补偿方式要合理:确保失地农民长久生计有保障 | 第164页 |
·补偿程序应公开、透明、公平:确保补偿款不被贪污、截留 | 第164-165页 |
·补偿机制应系统分析:兼顾其他农民的利益 | 第165页 |
·长远来看,征地制度应逐渐取消 | 第165-166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166-171页 |
·结论 | 第166-170页 |
·研究不足及讨论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8页 |
附录1 | 第178-179页 |
附录2 | 第179-181页 |
附录3 | 第181-184页 |
附录4 | 第184-1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