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7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7-19页 |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 第19-2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30页 |
(一)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原料选择 | 第21-24页 |
(二)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发展 | 第24-25页 |
(三)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效益评价 | 第25-28页 |
(四)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前景分析 | 第28-29页 |
(五) 文献述评 | 第29-30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一)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30-32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4页 |
(二) 循环经济理论 | 第34页 |
(三) 产业布局及优化理论 | 第34-35页 |
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第35-37页 |
(一)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5页 |
(二)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湖北省能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7-50页 |
一、湖北省能源供需现状 | 第37-38页 |
二、湖北省能源消费结构 | 第38-40页 |
(一) 湖北省能源消费的特点 | 第39页 |
(二) 湖北省农村能源消费的特点 | 第39-40页 |
(三) 可再生能源消费情况 | 第40页 |
三、湖北省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 第40-43页 |
(一) 湖北省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 第41-42页 |
(二) 湖北省农村能源利用效率 | 第42-43页 |
四、湖北省几种主要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43-49页 |
(一) 农村沼气开发利用 | 第44-45页 |
(二)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 第45-47页 |
(三) 生物质液态燃料开发利用 | 第47-49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可能性及潜力评估 | 第50-69页 |
一、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基础条件 | 第50-51页 |
(一) 自然环境条件为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创造了动力和条件 | 第50页 |
(二) 农牧业发展可为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提供丰富原料 | 第50页 |
(三) 湖北省农村能源建设将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 | 第50-51页 |
二、潜力评估的方法选择 | 第51-55页 |
(一) 评估方法回顾 | 第51-52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52页 |
(三) ARIMA预测模型 | 第52-54页 |
(四) 农林剩余物及畜禽粪便的评估方法 | 第54-55页 |
三、运用ARIMA模型对湖北省稻谷产量进行预测的实例分析 | 第55-61页 |
(一) 序列的平稳性验证 | 第56页 |
(二) 非平稳性序列分析 | 第56-57页 |
(三) 模型的非白噪声检验 | 第57-60页 |
(四) ARIMA模型做预测 | 第60-61页 |
四、不同种类生物质能源的潜力评估结果 | 第61-66页 |
(一) 农业剩余物的潜力 | 第61-62页 |
(二) 林业生物质的潜力 | 第62-64页 |
(三) 畜禽粪便的潜力 | 第64-65页 |
(四) 三种类型生物质资源的总潜力 | 第65-66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四章 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评价 | 第69-87页 |
一、评价目标和内容 | 第69页 |
二、评价方法 | 第69-70页 |
三、指标体系的构造 | 第70-76页 |
(一) 指标确立的原则 | 第70页 |
(二) 指标的选取 | 第70-72页 |
(三) 指标的定义 | 第72-73页 |
(四) 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73-76页 |
四、实证分析 | 第76-85页 |
(一) 几种普遍采用的工艺技术简介 | 第76-82页 |
(二) 典型企业情况简介 | 第82-83页 |
(三) 指标值的处理 | 第83-84页 |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84-85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研究 | 第87-102页 |
一、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合理布局的意义 | 第87-88页 |
二、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 第88-89页 |
(一)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以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 | 第88页 |
(二) 产业发展应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 第88-89页 |
(三) 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农、工、交通运输等其它行业布局相结合 | 第89页 |
(四) 因地制宜,按照生产指向选择最优配置区位 | 第89页 |
三、湖北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依据 | 第89-93页 |
(一)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主导方向 | 第90-92页 |
(二) 节能减排目标 | 第92页 |
(三) 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 | 第92-93页 |
四、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的资源密度分析 | 第93-98页 |
(一) 资源密度分析的必要性 | 第93-94页 |
(二) 资源密集度的计算方法 | 第94页 |
(三) 资源密集度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94-96页 |
(四) 生物质资源分区情况 | 第96-98页 |
五、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区域性布局设计 | 第98-101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控制及分析 | 第102-120页 |
一、产业发展目标 | 第102页 |
二、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控制的模型构建 | 第102-111页 |
(一) 模型目标 | 第103-104页 |
(二) 约束条件 | 第104-105页 |
(三) 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控制的实证分析 | 第105-111页 |
三、基于GIS的生物质能源生产加工企业选址决策的定量分析 | 第111-119页 |
(一) 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1-112页 |
(二) 选址方法介绍 | 第112-113页 |
(三) 基于GIS的选址模型构建 | 第113-114页 |
(四) 案例分析 | 第114-119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欧盟生物质能源政策的实施与启示 | 第120-132页 |
一、欧盟政策概述 | 第120-122页 |
(一) 可再生能源电力指令 | 第120-121页 |
(二) 生物燃料指令 | 第121页 |
(三) 垃圾填埋指令 | 第121-122页 |
(四)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 | 第122页 |
(五)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 第122页 |
二、芬兰、德国、荷兰对各项关键指令的实施情况 | 第122-127页 |
(一) 芬兰 | 第122-124页 |
(二) 德国 | 第124-126页 |
(三) 荷兰 | 第126-127页 |
三、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对其生物能源业发展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四、共同农业政策与农业生物质的生产 | 第128-129页 |
五、启示 | 第129-132页 |
第八章 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32-141页 |
一、政策建议 | 第132-138页 |
(一) 对产业发展的布局建议 | 第132-133页 |
(二) 保障产业布局顺利实现的措施与建议 | 第133-134页 |
(三) 加大政府对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 | 第134-136页 |
(四) 建立和完善原材料供应体系,保证稳定持续发展 | 第136-137页 |
(五) 建立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保障体系 | 第137-138页 |
二、研究结论 | 第138-140页 |
三、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1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151-154页 |
附录二:LINGO软件编程代码 | 第154-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