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1 前言 | 第9-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校本课程的沿革和发展研究 | 第10-14页 |
| ·校本课程的历史起源 | 第10-11页 |
|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发展研究 | 第11-14页 |
|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 2 研究流程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工作流程图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访谈调查法 | 第17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 ·逻辑归纳法 | 第17-18页 |
| 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 第18-33页 |
| ·概念界说 | 第18-20页 |
| ·校本课程的概念 | 第18页 |
| ·课程开发的概念 | 第18-19页 |
|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 第19-20页 |
|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 第20页 |
|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 | 第20-22页 |
| ·学科中心论 | 第21页 |
| ·学生中心论 | 第21页 |
| ·社会中心论 | 第21-22页 |
| ·校本课程开发的学科基础 | 第22-25页 |
| ·哲学基础 | 第22-23页 |
| ·社会学基础 | 第23页 |
| ·心理学基础 | 第23-24页 |
| ·学校体育学基础 | 第24页 |
| ·教育未来学基础 | 第24-25页 |
| ·我国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 | 第25-30页 |
| ·基本理念 | 第25-27页 |
| ·主要价值 | 第27-30页 |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3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呼唤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 第30-32页 |
| ·普通高校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 第32-33页 |
| 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 第33-38页 |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状况与分析 | 第33-34页 |
| ·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状况 | 第33页 |
| ·普通高校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 | 第33页 |
|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需求状况 | 第33-34页 |
| ·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状况 | 第34页 |
| ·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设的比例状况 | 第34页 |
|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 第34-36页 |
| ·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的态度 | 第34-35页 |
| ·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 | 第35页 |
| ·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 第35页 |
| ·体育教师的合作意识 | 第35-36页 |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 | 第36-38页 |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 | 第36页 |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第36-37页 |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 第37-38页 |
| 5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 第38-51页 |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确定 | 第38-39页 |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 第39-41页 |
| ·需求主导模式 | 第39-40页 |
| ·条件主导模式 | 第40页 |
| ·目标主导模式 | 第40-41页 |
| ·我国普通高校行政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和管理 | 第41-44页 |
| ·建立组织机构 | 第41页 |
| ·分析学校现状 | 第41-42页 |
| ·制定开发方案 | 第42-43页 |
| ·开展高校体育校本师资培训 | 第43-44页 |
| ·加强体育校本课程试验的管理 | 第44页 |
|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小组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程序 | 第44-47页 |
| ·研究学生的特别需要 | 第44-45页 |
| ·设计体育课程纲要 | 第45-46页 |
| ·编写教学指导书 | 第46页 |
| ·进行课程试验 | 第46-47页 |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 | 第47-51页 |
| ·评价的特点 | 第47-48页 |
| ·评价的内容 | 第48-49页 |
| ·评价的步骤 | 第49-51页 |
| 6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一 | 第56-57页 |
| 附录二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原创性声明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