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第四节 相关理论 | 第11-15页 |
一 “点一轴”理论 | 第12页 |
二 交通经济带(或经济协作带)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新长铁路对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5-22页 |
第一节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 | 第15-18页 |
一 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 | 第15页 |
二 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 | 第15-18页 |
第二节 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现状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新长铁路对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 | 第20-22页 |
一 从线形结构到菱形结构 | 第20-21页 |
二 从“二”字型结构到“工”字型结构再发展为“Ⅱ”字型结构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新长铁路对江苏沿线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 | 第22-29页 |
第一节 提高可达性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加速工业化 | 第23-24页 |
一 促进农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沿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第23页 |
二 促进农业商品化和专业化,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推进城镇化 | 第24-26页 |
第四节 促进旅游业 | 第26-27页 |
第五节 发展流通业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新长铁路对“节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淮安为例 | 第29-35页 |
第一节 淮安经济发展现状与交通格局特点 | 第29-31页 |
一 经济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二 交通格局特点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新长铁路对淮安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一 改善淮安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环境 | 第31页 |
二 缓解京杭运河水道及公路的运输压力 | 第31页 |
三 分流京沪线物货流,加速产业集聚 | 第31-32页 |
四 优化软环境,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 第32页 |
第三节 利用新长铁路加快淮安经济发展的策略 | 第32-35页 |
一 以新长铁路为轴线,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 第32页 |
二 依靠区位优势,实施“上海战略” | 第32-33页 |
三 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发展集群经济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构建新长铁路(江苏段)沿线经济协作带的设想 | 第35-45页 |
第一节 构建的可能性与意义 | 第35-37页 |
一 可能性分析 | 第35-36页 |
二 构建的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区域范围与区域现状 | 第37-41页 |
一 区域范围 | 第37页 |
二 区域现状 | 第37-41页 |
第三节 构建的对策 | 第41-45页 |
一 统一规划,完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 | 第41页 |
二 找准特色,联合发展旅游业 | 第41-42页 |
三 统一协调,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 第42页 |
四 比较优势,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极 | 第42-43页 |
五 市场导向,进行区域产业结构重构 | 第43-44页 |
六 控制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44页 |
七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区域规划管理协调机制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