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8页 |
一、《说文释例》的编写 | 第8-11页 |
(一) 作者王筠 | 第8页 |
(二) 编写原则 | 第8-9页 |
(三) 成书过程 | 第9-11页 |
1、时代背景 | 第9-10页 |
2、继承前人成果,又有所创见 | 第10-11页 |
3、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 第11页 |
(四) 版本介绍 | 第11页 |
二、《说文释例》的内容 | 第11-36页 |
(一) 王筠关于《说文》体例的阐释 | 第12-34页 |
1、关于“六书”的条例阐释 | 第13-20页 |
(1) 六书理论起源及发展 | 第13-14页 |
(2) 王筠对于“六书”的认识及创见 | 第14-19页 |
(3) 对当代汉字构形学的影响 | 第19-20页 |
2、重文现象分析 | 第20-31页 |
(1) 《说文释例》中所列重文的来源 | 第20-22页 |
(2) 对于重文的分析 | 第22-30页 |
(3) 对当代汉字孳乳理论的影响 | 第30-31页 |
3、对《说文》说解体例的分析 | 第31-34页 |
(二) 订正段注之误 | 第34-36页 |
1、订正其改篆文之误 | 第34页 |
2、订正其删篆文之误 | 第34-35页 |
3、订正其说解之误 | 第35页 |
4、订正段氏之“不识物情” | 第35-36页 |
5、订正其引书之误 | 第36页 |
三、王筠《说文释例》的研究方法 | 第36-42页 |
(一) 根据文献资料考究字形、字音、字义 | 第36-38页 |
1、字形 | 第37页 |
2、字音 | 第37页 |
3、字义 | 第37-38页 |
(二) 目验法 引用乡语证明字形、字音、字义 | 第38-40页 |
1、字形 | 第38-39页 |
2、字义 | 第39页 |
3、字音 | 第39-40页 |
(三) 利用金文等古文字材料研究汉字字形结构,订正《说文》说解的讹误 | 第40-42页 |
四、《说文释例》的成就与缺失 | 第42-46页 |
(一) 对文字学理论的贡献 | 第42-45页 |
1、明“古人制作之意” | 第42-43页 |
2、明“许君著书之体” | 第43-44页 |
3、明形体演变规律 | 第44-45页 |
(二) 缺失 | 第45-46页 |
1、六书分类过细 | 第45-46页 |
2、对许书条例的阐发有穿凿之处 | 第46页 |
3、分别文和累增字的分析欠精密 | 第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