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适应传输控制视频会议的研究
| 摘 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视频会议的历史背景 | 第9-10页 |
|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 第10-1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2-14页 |
| 2 视频会议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 第14-28页 |
| ·视频会议系统 | 第14-17页 |
| ·会议终端(H.323 终端) | 第14-16页 |
| ·网关 | 第16页 |
| ·网守 | 第16-17页 |
| ·多点控制单元(MCU) | 第17页 |
| ·视频会议的关键技术 | 第17-27页 |
| ·流媒体信息的采集和压缩 | 第17-18页 |
| ·传输协议及网络拥塞 | 第18-23页 |
| ·传输协议 | 第18-21页 |
| ·网络拥塞 | 第21-23页 |
| ·IP 组播通信技术 | 第23-25页 |
| ·组播的含义 | 第23-24页 |
| ·IP 组播技术的优势 | 第24页 |
| ·IP 组播的实现 | 第24-25页 |
| ·IP 组播地址格式 | 第25页 |
| ·编程技术 | 第25-27页 |
| ·Winsock 技术 | 第25-27页 |
| ·多线程编程机制 | 第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3 自适应传输控制策略 | 第28-42页 |
| ·自适应控制策略概况 | 第29-30页 |
| ·发送端传输控制机制 | 第30-37页 |
| ·发送端反馈控制策略 | 第30-32页 |
| ·发送端分层编码 | 第32-34页 |
| ·视频传输结构 | 第34-35页 |
| ·发送端视频层间转化算法 | 第35-37页 |
| ·接收端传输控制机制 | 第37-39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4 视频会议数据传输的实现 | 第42-53页 |
| ·视频发送 | 第42-46页 |
| ·自适应组包算法 | 第43-44页 |
| ·视频发送的实现 | 第44-46页 |
| ·视频转发 | 第46-48页 |
| ·转发环境设置 | 第46-47页 |
| ·视频转发的实现 | 第47-48页 |
| ·视频接收 | 第48-51页 |
| ·视频控制 | 第51页 |
| ·视频测试结果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 ·总结 | 第53页 |
| ·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