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 第1-15页 |
(一) 选题的原因 | 第10-11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 教师评价 | 第11-12页 |
2. 大学教师 | 第1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 论文方面 | 第12-14页 |
2. 专著方面 | 第14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大学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15-33页 |
(一) 大学教师评价的历史沿革 | 第15-18页 |
1. 历史沿革 | 第15-17页 |
2. 法律政策背景 | 第17-18页 |
(二) 大学教师评价现状 | 第18-20页 |
(三) 大学教师评价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 第20-33页 |
1. 评价目的上,忽视发展和促进,重视区分和奖惩 | 第20-23页 |
2. 评价方法上,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 | 第23-24页 |
3. 评价的价值导向上,重科研轻教学 | 第24-29页 |
4. 评价模式上,高度相似,评价标准单一 | 第29-30页 |
5. 评价实施过程中,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 | 第30-33页 |
三、完善我国大学教师评价的对策与建议 | 第33-46页 |
(一) 明确教师评价指导思想 | 第33-39页 |
1. 大学理念 | 第33-35页 |
2. 大学教师劳动特点和社会角色 | 第35-37页 |
3. 组织和个人评价目标相冲突理论 | 第37-38页 |
4. 人性假设理论 | 第38页 |
5. 需要激励理论 | 第38-39页 |
(二) 遵循教师评价原则 | 第39-40页 |
(三) 大学教师评价具体实践操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40-46页 |
1. 坚持教师发展观,将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模式相结合 | 第40-41页 |
2. 在评价方法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使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 第41-46页 |
3. 改善评价程序,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 第46页 |
总结 | 第46-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件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