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硬齿面双圆弧齿轮的发展概述 | 第14-16页 |
·圆弧齿轮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 第14-15页 |
·硬齿面双圆弧齿轮的发展 | 第15-16页 |
·硬齿面双圆弧齿轮弯曲强度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双圆弧齿轮的强度概述 | 第16页 |
·双圆弧齿轮弯曲强度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弯曲承载能力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9-21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双圆弧齿轮的传动分析及齿形设计 | 第23-34页 |
·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原理 | 第23-24页 |
·双圆弧齿轮的啮合特性 | 第24-25页 |
·双圆弧齿轮传动的齿面分析 | 第25-28页 |
·双圆弧齿轮的齿面方程 | 第25-26页 |
·双圆弧齿轮的端面齿廓方程 | 第26-27页 |
·齿面上任一点的法向矢量 | 第27-28页 |
·双圆弧齿轮齿形设计参数的选择 | 第28-33页 |
·双圆弧齿轮的齿形设计概述 | 第28-31页 |
·ZY-1型硬齿面双圆弧齿轮的齿形设计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硬齿面双圆弧齿轮的有限元分析 | 第34-52页 |
·双圆弧齿轮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4-39页 |
·双圆弧齿轮端面齿廓的生成 | 第34-37页 |
·双圆弧轮齿三维模型的生成 | 第37-39页 |
·有限元分析的过程 | 第39-48页 |
·有限元方法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紫瑞CAE2.0 For SolidWorks简介 | 第40-41页 |
·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41-43页 |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边界约束条件和载荷的处理 | 第42页 |
·有限元网格的生成 | 第42-43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初步分析 | 第43-48页 |
·模型沿径向距齿根距离取值的确定 | 第43-44页 |
·模型上施加载荷位置的影响 | 第44-46页 |
·模型网格剖分尺寸的确定 | 第46页 |
·轮齿分析模型齿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模型分析时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47-48页 |
·ZY-1型齿形的承载性能及与91型齿形弯曲强度的对比 | 第48-51页 |
·齿根应力与法向模数的关系 | 第49-50页 |
·齿根应力与螺旋角的关系 | 第50页 |
·齿根应力与齿数的关系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硬齿面双圆弧齿轮两种材料时的弯曲疲劳极限 | 第52-80页 |
·弯曲疲劳试验介绍 | 第52-56页 |
·弯曲疲劳试验概述 | 第52-53页 |
·两种材料时齿轮的弯曲疲劳试验 | 第53-56页 |
·弯曲疲劳试验的试验方法 | 第53-55页 |
·试验前的准备、试验目的及失效判据 | 第55页 |
·脉动疲劳试验机、试验齿轮参数及试验用夹具 | 第55-56页 |
·弯曲疲劳试验所得数据的处理 | 第56-61页 |
·数据处理的基本假定和方法 | 第56-58页 |
·材料20CrMnMo的数据处理结果 | 第58-60页 |
·材料20CrNi2Mo的数据处理结果 | 第60-61页 |
·弯曲疲劳试验齿轮的应力测量 | 第61-69页 |
·应力电测技术介绍 | 第61-64页 |
·应力测试方案的确定 | 第64-69页 |
·测点位置和测点数目的确定 | 第64页 |
·应变计的选取 | 第64-65页 |
·电测应力的应变仪 | 第65页 |
·测试结果的初步处理 | 第65-69页 |
·试验齿轮的有限元分析 | 第69-73页 |
·试验齿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试验齿轮有限元计算结果处理 | 第70-72页 |
·有限元计算与电测结果的对比 | 第72-73页 |
·两种材料时齿轮的弯曲疲劳极限及R-S-N曲线 | 第73-79页 |
·材料为20CrMnMo时齿轮的弯曲疲劳极限及R-S-N曲线 | 第73-76页 |
·材料为20CrNi2Mo时齿轮的弯曲疲劳极限及R-S-N曲线 | 第76-78页 |
·使用上述弯曲疲劳极限的意见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