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 ·有关概念的基本含义 | 第10-12页 |
|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 第10-11页 |
| ·企业组织形式的定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的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 ·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的历史基础 | 第16-22页 |
| ·古典企业组织形式 | 第16-18页 |
| ·近代企业组织形式 | 第18-19页 |
| ·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 第19-22页 |
| ·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的法律基础 | 第22-24页 |
| ·组织法和行为法 | 第22-23页 |
| ·公法与私法 | 第23页 |
| ·实体法和程序法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组织形式比较研究 | 第24-32页 |
|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的比较研究 | 第24-29页 |
| ·德国 | 第24-26页 |
| ·英国 | 第26-27页 |
| ·美国 | 第27-28页 |
| ·日本 | 第28-29页 |
| ·国际间常用企业组织形式体系 | 第29-32页 |
| ·国际间常用企业组织形式体系的特点 | 第30页 |
| ·国际间常用企业组织形式体系的启示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现状分析 | 第32-54页 |
| ·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 第32-36页 |
| ·我国中小企业的概况 | 第32-34页 |
| ·中小企业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 第34-36页 |
| ·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现状 | 第36-38页 |
| ·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形式概况 | 第36-37页 |
| ·组织形式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37页 |
| ·企业组织形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37-38页 |
| ·中小企业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 第38-46页 |
| ·中小企业组织形式数量畸多 | 第38-40页 |
| ·企业组织形式法律基础混乱 | 第40-42页 |
| ·中小企业设立主体的差别待遇 | 第42-44页 |
| ·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差别待遇 | 第44-46页 |
| ·中小企业组织形式存在问题实证分析 | 第46-54页 |
| ·个体户发展问题的分析 | 第46-48页 |
| ·四种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发展分析 | 第48-51页 |
| ·两类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发展预测 | 第51-54页 |
| 第五章 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形式改革原则探讨 | 第54-64页 |
| ·贯彻法制和法治原则 | 第54-56页 |
| ·保持法律的先进性 | 第54-55页 |
| ·保持法律的完整性 | 第55页 |
| ·保持法律的统一性 | 第55页 |
| ·贯彻法制与法治原则的现实意义 | 第55-56页 |
| ·确认和保护公民天然从商权 | 第56-58页 |
| ·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 | 第58-61页 |
| ·适应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 第58-59页 |
|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 第59-61页 |
| ·坚持“三公”原则 | 第61-64页 |
| ·“三公”原则是市场格局转换的要求 | 第61-62页 |
| ·“三公”原则的具体体现 | 第62页 |
| ·“三公”原则的现实意义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形式改革方案的设计 | 第64-84页 |
| ·缩减中小企业组织形式 | 第64-80页 |
| ·建议保留的组织形式 | 第64-66页 |
| ·建议取消的组织形式 | 第66-74页 |
| ·建议暂缓推行的企业组织形式 | 第74-80页 |
| ·简化中小企业设立程序 | 第80-84页 |
| ·改革审查制度 | 第80-81页 |
| ·改革验资程序 | 第81-84页 |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