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9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节 本文学术背景:50年辛格研究的四大热点 | 第15-36页 |
1 关于辛格作品权威文本的争论 | 第15-19页 |
2 关于辛格作品的“现代”“后现代”的争论 | 第19-24页 |
3 关于辛格作品魔鬼、撒旦、幽灵的争论 | 第24-29页 |
4 关于辛格是“以色列的叛徒”的争论 | 第29-36页 |
第二节 本文研究要点 | 第36-49页 |
1 “谜一般”辛格的四大特点 | 第36-42页 |
2 本文研究方法与视角 | 第42-45页 |
3 资料准备与创新点 | 第45-49页 |
第二章 辛格创作思想与上帝观源流 | 第49-108页 |
第一节 孕育辛格思想的文化土壤 | 第49-62页 |
1 犹太“圣书子民情结” | 第50-55页 |
2 犹太“弥赛亚情结” | 第55-58页 |
3 犹太主要教派与哈斯卡拉运动 | 第58-62页 |
第二节 辛格禀赋与文化背景 | 第62-76页 |
1 醇正宗教氛围的熏染 | 第63-67页 |
2 禀赋独异的少年哲学家 | 第67-70页 |
3 伊斯雷尔叛逆思想的影响 | 第70-76页 |
第三节 辛格上帝观及其源流 | 第76-108页 |
1 扑溯迷离的辛格上帝观 | 第76-85页 |
2 辛格上帝观源头与主要成分 | 第85-97页 |
3 辛格与斯宾诺莎上帝观的不解之缘 | 第97-107页 |
4 辛格上帝观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三章 辛格创作思想及其创作实践 | 第108-163页 |
第一节 创作原动力:民族忧煎情结 | 第108-128页 |
1 创作思想与民族忧煎情结 | 第108-114页 |
2 民族忧煎情结的发展与求解 | 第114-122页 |
3 求解不得的煎熬与倾吐 | 第122-128页 |
第二节 批评家与辛格的雅夏:雅夏形象解读(一) | 第128-144页 |
1 批评家笔下的魔术师 | 第129-135页 |
2 辛格笔下的魔术师 | 第135-144页 |
第三节 雅夏“污点”与本质辨析:雅夏形象解读(二) | 第144-163页 |
1 雅夏“劣迹”辩诬 | 第144-149页 |
2 雅夏对玛格达之死的“责任” | 第149-155页 |
3 雅夏“偷窃”的寓意 | 第155-160页 |
4 民族忧煎情结与辛格人物解读 | 第160-163页 |
第四章 辛格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 | 第163-227页 |
第一节 辛格作品的翻译、介绍与研究 | 第163-171页 |
1 辛格作品引进概况 | 第163-165页 |
2 辛格研究的译介阶段 | 第165-167页 |
3 辛格研究的发展阶段 | 第167-169页 |
4 国外辛格研究对中国的影响 | 第169-171页 |
第二节 辛格对中国先锋作家的影响 | 第171-185页 |
1 从卡夫卡到辛格:先锋作家的新走向 | 第171-176页 |
2 从卡夫卡转向辛格的三大类型 | 第176-185页 |
第三节 《傻瓜吉姆佩尔》在中国的影响和接受 | 第185-202页 |
1 国际《傻瓜吉姆佩尔》研究扫描 | 第185-191页 |
2 国内对《傻瓜吉姆佩尔》的解读 | 第191-195页 |
3 《傻瓜吉姆佩尔》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 第195-202页 |
第四节 辛格译介、研究中的宗教误译暨辨正 | 第202-227页 |
1 三大关键术语上对“两教”的混淆 | 第204-210页 |
2 其它关于“两教”的误译 | 第210-214页 |
3 多种宗教术语混译现象 | 第214-217页 |
4 误译对研究的误导 | 第217-219页 |
5 宗教误读原因追溯 | 第219-227页 |
结语 | 第227-23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0-236页 |
附录Ⅰ 辛格生平及著作年表 | 第236-239页 |
附录Ⅱ 辛格主要作品目录 | 第239-244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44-246页 |
致谢 | 第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