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7页 |
1.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 | 第12-27页 |
·水稻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13-16页 |
·水稻插入突变体旁侧序列获得的主要方法 | 第16-18页 |
·水稻非插入突变体的构建 | 第18-19页 |
·非插入突变体的研究策略与方法 | 第19-27页 |
2.高等植物叶片衰老的研究 | 第27-34页 |
·植物叶片衰老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叶片衰老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8-31页 |
·植物叶片衰老的几种假说 | 第31-34页 |
·植物叶片衰老的研究展望 | 第34页 |
3.水稻早衰的研究 | 第34-36页 |
4.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标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早衰突变体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 第37-4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植物材料与生长环境 | 第37页 |
·Basta抗性筛选 | 第37-38页 |
·大田中材料的观察与统计 | 第38页 |
·致病性细菌与真菌的分离 | 第38页 |
·TAIL-PCR | 第38页 |
2.结果 | 第38-44页 |
·突变体的农艺性状 | 第38-40页 |
·T_1代遗传分析 | 第40-41页 |
·T_1代旁侧序列的获得及定位分析 | 第41-43页 |
·致病菌的分离结果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早衰突变体的生理学特征 | 第44-5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气候箱中的温度控制 | 第45页 |
·叶片及叶位的定义 | 第45-46页 |
·光合作用的测定 | 第46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6-47页 |
·粗蛋白酶液的提取与抗氧化酶活力的测定 | 第47-48页 |
·肽酶活力的测定 | 第48页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4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温度对早衰突变体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8-50页 |
·温度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50-53页 |
·温度对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温度对抗氧化酶SOD和POD的影响 | 第54-55页 |
·温度对突变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温度对肽酶活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Pse(t)的遗传分析及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9-73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60-64页 |
·植物材料与生长环境 | 第60页 |
·Basta抗性筛选 | 第60页 |
·转基因后代的PCR检测 | 第60-61页 |
·Pse(t)在水稻染色体上的定位 | 第61页 |
·多态性分子标记引物的设计与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61-64页 |
2.结果 | 第64-70页 |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64页 |
·T-DNA与pse(t)的共分离分析 | 第64-65页 |
·Pse(t)的染色体定位 | 第65-68页 |
·含有Pse(t)位点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68页 |
·利用F_2代野生型性状定位Pse(t) | 第68-69页 |
·220-kb范围内的候选基因的功能预测 | 第69-70页 |
3.讨论 | 第70-73页 |
第五章 全文讨论及研究展望 | 第73-79页 |
1.T-DNA与突变体共分离的鉴定 | 第73-76页 |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突变的种类 | 第73-74页 |
·同时用两种策略来克隆目的基因 | 第74-76页 |
2.Pse(t)的多效性表型 | 第76页 |
3.图位克隆中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76-77页 |
·水稻CAPS标记的设计 | 第76-77页 |
·中花11和龙特普之间的多态性 | 第77页 |
4.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学在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 第77-78页 |
5.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全文参考文献 | 第79-94页 |
附录A | 第94-96页 |
附录B | 第96-99页 |
附录C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