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1.绪论 | 第6-13页 |
·本文研究背景 | 第6-7页 |
·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控制薄弱 | 第6-7页 |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缺乏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 第7-9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对象及创新点 | 第9-10页 |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9页 |
·本文研究的对象和创新点 | 第9-10页 |
·本文研究思路和整体框架 | 第10-13页 |
·数据资料的获取途径和方法 | 第1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2.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3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划分和界定 | 第13-14页 |
·信用风险及信用评价的概念 | 第14-15页 |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特点 | 第15-18页 |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特点 | 第15-16页 |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特点 | 第16页 |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资金财务特点 | 第16-17页 |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人员技术特点 | 第17页 |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特点 | 第17-18页 |
·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和指标研究介绍 | 第18-31页 |
·早期信用评价模型 | 第18-21页 |
·现代信用评价模型 | 第21-25页 |
·企业信用评价指标 | 第25-31页 |
·本章小节 | 第31-32页 |
3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的设想和构建 | 第32-55页 |
·建立信用评价模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32-34页 |
·现有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存在局限性 | 第32-34页 |
·建立信用评价模型是控制信用风险的有效方法 | 第34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架构 | 第34-40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 第34-36页 |
·模型构建的依据和研究框架 | 第36-37页 |
·“三维三层”模型的提出 | 第37-40页 |
·主体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40-49页 |
·主体评价指标的确立和构建 | 第40-42页 |
·评价指标具体含义及评分要点 | 第42-47页 |
·主体评价指标取值范围的确定 | 第47-49页 |
·评价输出值与信用等级对应关系及其含义 | 第49-50页 |
·主体评价指标计算权重方法的确定 | 第50-54页 |
·现有权重确定方法简要介绍 | 第50-51页 |
·确定权重方法的比较和选定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问卷统计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5-76页 |
·问卷有关说明 | 第55-57页 |
·问卷的设计和问卷内容 | 第55-56页 |
·问卷调查的有效性控制 | 第56页 |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和基本数据 | 第56-57页 |
·问卷统计方法说明 | 第57-58页 |
·MOODY次序图原理 | 第57-58页 |
·MOODY次序图和层次法的改进和综合 | 第58页 |
·问卷统计及权重的确定 | 第58-73页 |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8-62页 |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5.模型的实证运用举例 | 第76-82页 |
·A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简介 | 第76-77页 |
·评价过程 | 第77-79页 |
·筛选性指标评价 | 第77页 |
·主体性指标评价 | 第77-79页 |
·辅助性指标评价 | 第79页 |
·对评价状况的分析及建议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82-86页 |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82-83页 |
·对研究结论的讨论 | 第83页 |
·研究结论的应用价值 | 第83-84页 |
·研究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一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