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4页 |
·论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影响渠道过流能力的因素分析 | 第11-12页 |
·论文的工作打算 | 第12-14页 |
2 历史资料的收集、渠道查勘及测流 | 第14-24页 |
·历史资料的收集 | 第14-15页 |
·所研究渠段的设计参数 | 第14页 |
·历史测流资料的收集 | 第14-15页 |
·渠道测量资料的收集 | 第15页 |
·渠道查勘 | 第15-18页 |
·渠道纵横断面现状 | 第15-16页 |
·渠内植物分布情况 | 第16-17页 |
·跨渠交通桥情况 | 第17页 |
·弯道情况 | 第17页 |
·渠道与渡槽及隧洞的衔接 | 第17-18页 |
·渠道砼护砌情况 | 第18页 |
·灌溉口门情况 | 第18页 |
·渠道流量测量 | 第18-24页 |
·测流的时间及参加的人员 | 第18-19页 |
·测流仪器的选择 | 第19页 |
·测流断面的选择 | 第19-20页 |
·测流方法 | 第20-21页 |
·测流结果的计算整理 | 第21-24页 |
3 建立数学模型 | 第24-27页 |
·渠道及水流类型 | 第24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水位沿流程变化的微分方程 | 第25-27页 |
4 水力计算 | 第27-49页 |
·按明渠非棱柱体渐变流进行水力计算 | 第27-28页 |
·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27-28页 |
·渠道水面线计算方法 | 第28页 |
·按天然河道水面线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第28-31页 |
·根据非均匀渐变流基本微分方程推导计算公式 | 第28-29页 |
·运用基本能量方程推导计算公式 | 第29-30页 |
·河道水面线计算方法 | 第30页 |
·河道水面线计算方法的另一种形式 | 第30-31页 |
·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31页 |
·明渠水流的流态判别 | 第31-32页 |
·渠道流量的分配 | 第32-34页 |
·灌溉流量 | 第32页 |
·渠道沿程渗漏损失 | 第32-33页 |
·渠道流量的分配 | 第33-34页 |
·渠道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 | 第34-37页 |
·弯道局部损失的计算 | 第34-35页 |
·跨渠桥梁产生的局部水力损失 | 第35-36页 |
·渠道横断面突变产生的局部损失 | 第36-37页 |
·引水口门对水流的影响 | 第37页 |
·渠道砼护砌段的处理 | 第37页 |
·水力计算 | 第37-47页 |
·郝湾渡槽的壅水问题及其与下游渠道的衔接 | 第37-40页 |
·渠道壅水问题 | 第40-45页 |
·上天院隧洞壅水问题 | 第45-46页 |
·渠道能通过的最大流量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5 结论及整治措施 | 第49-53页 |
·影响渠道过流能力不足的原因 | 第49-50页 |
·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50-51页 |
·解决渠道过流能力不足的几点措施 | 第51页 |
·今后需要继续做的工作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6 附计算表及附图 | 第55-100页 |
附表一: 东一干渠流量23.8m~3/s水面线计算表 | 第55-61页 |
附表二: 东一干渠流量7.061m~3/s水面线计算表 | 第61-66页 |
附图一: 河南省陆浑灌区平面布置图 | 第66-67页 |
附图二: 陆浑灌区东一干渠郝湾渡槽-上天院隧洞渠线图 | 第67-68页 |
附图三: 郝湾渡槽水面线图 | 第68-71页 |
附图四: 渠道纵断面及水面线图 | 第71-72页 |
附图五: 渠道横断面图 | 第72-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