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前言: 关于“时间”的述评 | 第7-10页 |
引子 | 第10-12页 |
上篇 | 第12-25页 |
1. 时间概念的语义分析 | 第13-16页 |
1.1 辞典的解释 | 第13页 |
1.2 日常生活的时间观及物理科学、生命科学中的时间观 | 第13-15页 |
1.3 哲学之思中的时间 | 第15-16页 |
2. 哲学范式演变中对时间的遗忘:以本体论为例 | 第16-21页 |
2.1 本体论概念辩析 | 第16-17页 |
2.2 柏拉图:时间是运动的永恒的形象 | 第17页 |
2.3 亚里士多德:作为数的时间是运动和静止的尺度 | 第17-19页 |
2.4 奥古斯丁:时间是上帝的创造物 | 第19-20页 |
2.5 康德:时间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之一 | 第20-21页 |
3. 一种尝试的回答 | 第21-25页 |
3.1 回答的逻辑 | 第21页 |
3.2 时间之不可遗忘性 | 第21-22页 |
3.3 本体论对时间之思的“双重性” | 第22页 |
3.4 本体论与科学:时间在哲学与科学的夹缝里 | 第22-23页 |
3.5 夹缝中的时间领域:一片可能的天地 | 第23-25页 |
下篇 | 第25-40页 |
1. 生物性的时间:从绝对形式到生命演化 | 第25-31页 |
1.1 亚里士多德——牛顿时间观的影响 | 第25-29页 |
1.2 相对论、宇宙论时间观的冲击 | 第29-30页 |
1.3 柏格森的“绵延”时间观 | 第30-31页 |
2. 社会性时间:社会时间世界的显现 | 第31-35页 |
2.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解读 | 第31-32页 |
2.2 对“实践”概念的正确理解 | 第32-33页 |
2.3 历史:时间性的空间,过程的集合体 | 第33-35页 |
3. 时间间距:视域融合的造就者 | 第35-40页 |
3.1 时间赋予理解的语言性 | 第35-36页 |
3.2 时间中的效果历史 | 第36-37页 |
3.3 时间性的结果:视域融合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1. 测量中的时间 | 第40页 |
2. 思想中的时间 | 第40-42页 |
2.1 生与死──时间的张力 | 第41页 |
2.2 认识与续造──时间的展示 | 第41页 |
2.3 一个命题 | 第41-4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