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6-7页 |
| 第二章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 第7-11页 |
| 2.1 入侵检测系统简介 | 第7页 |
| 2.2 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的区别 | 第7-11页 |
| 2.2.1 防火墙的功能 | 第7-10页 |
| 2.2.1.1 分组过滤 | 第8-9页 |
| 2.2.1.2 代理服务器 | 第9-10页 |
| 2.2.2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的区别 | 第10-11页 |
| 第三章 入侵检测系统基本模型 | 第11-13页 |
| 3.1 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 | 第11页 |
| 3.2 CIDF(Common Intrusion Detection Framework)模型 | 第11-13页 |
| 第四章 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 第13-27页 |
| 4.1 入侵模式分类 | 第13页 |
| 4.2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 第13-21页 |
| 4.2.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Host-based IDS——HIDS) | 第13-15页 |
| 4.2.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etwork-based IDS——NIDS) | 第15-21页 |
| 4.3 入侵检测方法 | 第21-27页 |
| 4.3.1 异常检测(也称基于行为的检测) | 第21-24页 |
| 4.3.1.1 概率统计方法 | 第22-23页 |
| 4.3.1.2 神经网络方法 | 第23-24页 |
| 4.3.2 误用检测(也称基于知识的检测) | 第24-27页 |
| 4.3.2.1 专家系统 | 第25-26页 |
| 4.3.2.2 基于条件概率的误用入侵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 第五章 IDS的响应 | 第27-30页 |
| 5.1 主动响应 | 第27页 |
| 5.2 被动响应 | 第27-28页 |
| 5.3 常用响应技术 | 第28-30页 |
| 5.3.1 压制调速 | 第28-29页 |
| 5.3.2 SYN/ACK | 第29页 |
| 5.3.3 RESETs | 第29-30页 |
| 第六章 拒绝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 | 第30-35页 |
| 6.1 Smurf攻击 | 第30页 |
| 6.2 泪珠攻击 | 第30-32页 |
| 6.3 SYN湮没攻击 | 第32-35页 |
| 第七章 在LINUX下的实现 | 第35-44页 |
| 7.1 系统框架 | 第35-36页 |
| 7.2 数据采集 | 第36页 |
| 7.3 特征选取 | 第36页 |
| 7.4 预检测 | 第36-37页 |
| 7.5 决策引擎 | 第37-43页 |
| 7.5.1 模糊逻辑算法简介 | 第37-38页 |
| 7.5.2 本系统的实现 | 第38-43页 |
| 7.6 进一步的研究 | 第43-44页 |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44-47页 |
| 8.1 现有IDS的局限性 | 第44-45页 |
| 8.2 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