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核安全系统辅核硬件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情况和进展 | 第9-13页 |
·面向特定软件的加密卡解决方案 | 第9-10页 |
·面向特定用户群的嵌入式防火墙解决方案 | 第10-13页 |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篇章结构 | 第13-14页 |
2 硬件体系结构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26页 |
·PC机硬件体系结构 | 第14-15页 |
·PCI总线 | 第15-16页 |
·计算机接口技术 | 第16-19页 |
·I/O接口的作用 | 第16-17页 |
·接口的分类 | 第17页 |
·I/O接口的控制方式 | 第17-18页 |
·I/O扩展槽 | 第18-19页 |
·双端口存储器 | 第19-20页 |
·DMA传输 | 第20页 |
·ARM嵌入式系统硬件体系结构 | 第20-22页 |
·TCP/IP网络协议模型 | 第22-26页 |
·OSI参考模型 | 第22-23页 |
·TCP/IP网络协议模型 | 第23-24页 |
·计算机网络数据格式 | 第24-26页 |
3 双核安全系统辅核硬件体系结构设计 | 第26-37页 |
·总体目标及设计思想 | 第26-27页 |
·总体目标 | 第26页 |
·设计思想 | 第26-27页 |
·双核安全系统的工作机制 | 第27-29页 |
·常用计算机终端的网络数据传输 | 第27-28页 |
·双核安全系统的工作机制 | 第28-29页 |
·软硬件边界划分 | 第29-30页 |
·软硬件边界划分的一般方法 | 第29页 |
·本系统的软硬件边界划分 | 第29-30页 |
·辅核模块硬件体系框架结构 | 第30-33页 |
·PCI总线接口芯片 | 第31页 |
·数据转移通道 | 第31-32页 |
·Linux硬件环境 | 第32页 |
·网络传输接口 | 第32-33页 |
·辅助部分 | 第33页 |
·四种硬件设计方案及性能比较 | 第33-34页 |
·低速低带宽方案 | 第33页 |
·高速高带宽方案 | 第33-34页 |
·高速经济方案 | 第34页 |
·高速集成方案 | 第34页 |
·方案选择与实现方法 | 第34-37页 |
·方案选择 | 第34-36页 |
·实现方法 | 第36-37页 |
4 验证板的实现及系统验证 | 第37-51页 |
·器件选择 | 第37-42页 |
·S3C2410和优龙ST2410开发板 | 第37-38页 |
·沁恒CH365开发板 | 第38-40页 |
·IDT70V05S | 第40-42页 |
·验证板的实现 | 第42-46页 |
·连接电路设计 | 第42-43页 |
·原理图设计 | 第43-44页 |
·PCB板设计 | 第44-45页 |
·芯片焊接 | 第45-46页 |
·方案验证 | 第46-51页 |
·验证方法 | 第47-48页 |
·主核向辅核传送数据的验证 | 第48-49页 |
·辅核向主核传送数据的验证 | 第49-51页 |
5 原型系统的硬件实现 | 第51-62页 |
·基本原型板的实现 | 第51-55页 |
·器件选择 | 第51-54页 |
·PCB设计与硬件实现 | 第54-55页 |
·优化原型板的实现 | 第55-60页 |
·电平匹配优化 | 第55-57页 |
·PCB板尺寸优化 | 第57-58页 |
·网络传输速度优化 | 第58-60页 |
·细节问题及解决 | 第60-6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总结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著作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