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社会教育考察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言 | 第9-13页 |
一、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 第13-23页 |
(一) 政府责任 | 第13-14页 |
(二) “三民主义”宣传需要 | 第14-15页 |
(三) 与中共争夺民众需要 | 第15-17页 |
(四) 与日伪争夺民众需要 | 第17-19页 |
(五) 抗战建国、维护统治秩序需要 | 第19-23页 |
二、整体概况 | 第23-43页 |
(一) 教育目标 | 第23-27页 |
(二) 教育的对象 | 第27-28页 |
(三) 行政组织 | 第28-29页 |
(四) 社会教育人才培养 | 第29-31页 |
(五) 经费 | 第31-37页 |
(六) 教材、读物的编辑、征审、印发 | 第37-40页 |
(七) 督导与考核 | 第40-41页 |
(八) 社会教育的机关团体 | 第41-43页 |
三、各项事业的发展 | 第43-83页 |
(一) 民众教育馆 | 第43-48页 |
(二) 电化教育 | 第48-56页 |
(三) 失学民众补习教育 | 第56-66页 |
(四) 戏剧教育 | 第66-69页 |
(五) 图书馆、科学馆 | 第69-72页 |
(六) 社会教育工作团体 | 第72-75页 |
(七) 学校兼办社会教育 | 第75-77页 |
(八) 巡回施教车 | 第77-79页 |
(九) 伤兵、难民教育 | 第79-83页 |
四、效果 | 第83-88页 |
五、原因分析 | 第88-98页 |
(一) 对社会教育的认识问题 | 第88-90页 |
(二) 实施主体方面 | 第90-92页 |
(三) 受众方面 | 第92-94页 |
(四) 经费短缺 | 第94-95页 |
(五) 其它 | 第95-98页 |
六、余论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