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8页 |
·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建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理论分析 | 第18-28页 |
·建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素质结构 | 第18-21页 |
·建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 第18-19页 |
·建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 | 第19-21页 |
·建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 第21-22页 |
·建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培养建筑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 第22-23页 |
·解决建筑类高职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要求 | 第23页 |
·改变建筑类高职教师队伍现状的需求 | 第23-24页 |
·建筑类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4页 |
·建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教师专业化理论 | 第24-25页 |
·互补优化理论 | 第25页 |
·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理论 | 第25-26页 |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 第26页 |
·建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建筑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状况分析 | 第28-33页 |
·我国建筑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 第28-29页 |
·教师队伍的数量情况 | 第28页 |
·专职教师结构情况 | 第28-29页 |
·专职教师的来源情况 | 第29页 |
·兼职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 第29页 |
·“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情况 | 第29页 |
·我国建筑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9-33页 |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 第29-30页 |
·专业课教师实践经历不足、实践能力偏低 | 第30-31页 |
·“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 第31页 |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 第31-32页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国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状况及启示 | 第33-41页 |
·国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状况 | 第33-39页 |
·美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 第33-35页 |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及继续教育 | 第35-36页 |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 第36-38页 |
·日本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状况 | 第38-39页 |
·国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1页 |
·建立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 | 第39-40页 |
·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提升专业水平 | 第40页 |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 | 第40页 |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加强建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 第41-53页 |
·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建筑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第41-44页 |
·加强“双师型”教师法规政策建设 | 第41-42页 |
·设立建筑类“双师型”教师认证委员会 | 第42页 |
·建立建筑类“双师型”教师建设培训基金 | 第42页 |
·建立完善的建筑类“双师型”教师建设公共培训基地 | 第42-43页 |
·协调校企双方利益,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 第43-44页 |
·加强学院自身建设,完善建筑类“双师型”教师建设内部环境 | 第44-50页 |
·转变观念,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 第44页 |
·制定建筑类“双师型”教师建设规划 | 第44-45页 |
·建立合理的建筑类“双师型”教师引进制度 | 第45页 |
·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类“双师型”教师考评制度 | 第45-46页 |
·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激励教师自我生成 | 第46-47页 |
·加强针对性教师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双师”素质 | 第47-49页 |
·加强对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 第49-50页 |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建筑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外部环境 | 第50-53页 |
·深化校企合作,组建建筑教育职教集团 | 第50-51页 |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同培养建筑类“双师型”教师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