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企业投资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日益增加 | 第12-13页 |
| ·不确定性对传统投资评估法的挑战 | 第13-14页 |
| ·实物期权理论的兴起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关于战略投资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关于实物期权的研究 | 第15-18页 |
| ·关于实物期权研究的小结 | 第18-19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 2 实物期权理论的概述 | 第21-30页 |
| ·实物期权的含义与特征 | 第21-24页 |
| ·实物期权的含义 | 第21-22页 |
| ·实物期权的特征 | 第22-24页 |
| ·战略投资期权的分类 | 第24-27页 |
| ·具有期权性质的企业战略投资 | 第24-25页 |
| ·实物期权的种类 | 第25-27页 |
| ·实物期权评估方法的适用性 | 第27-28页 |
| ·实物期权的意义 | 第28-30页 |
| 3 实物期权视角下的战略投资 | 第30-42页 |
| ·战略投资的特点 | 第30-31页 |
| ·战略投资决策的期权特性和期权价值 | 第31-32页 |
| ·战略投资中的传统评价方法 | 第32-36页 |
| ·以NPV 法为代表的传统投资评价方法 | 第32-34页 |
| ·NPV 法使用的局限性 | 第34-36页 |
| ·战略投资评估的新方法——实物期权 | 第36-38页 |
| ·传统NPV 法与实物期权法的区别和联系 | 第38-40页 |
| ·传统NPV 法与实物期权法的区别 | 第38页 |
| ·传统NPV 法与实物期权法的联系 | 第38-40页 |
| ·实物期权视角下的战略投资项目价值 | 第40-42页 |
| 4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及复制误差理论 | 第42-57页 |
| ·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 | 第42-48页 |
| ·B-S 期权定价公式 | 第42-44页 |
| ·B-S 模型中影响期权价值的相关因素及其分析 | 第44-47页 |
| ·一个算例 | 第47-48页 |
| ·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 | 第48-52页 |
| ·单期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 | 第48-49页 |
| ·多期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 | 第49-50页 |
| ·一个算例 | 第50-52页 |
| ·实物期权的复制理论 | 第52-57页 |
| ·实物期权复制误差的原因 | 第52-54页 |
| ·对期权定价模型的调整 | 第54-57页 |
| 5 实证分析 | 第57-66页 |
| ·背景分析 | 第57-59页 |
| ·公司及所在行业的背景分析 | 第57-58页 |
| ·项目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 第58-59页 |
| ·NPV 评价方法的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实物期权评价方法的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 ·敏感性分析 | 第62-66页 |
| ·标的资产S 变化的敏感度 | 第62-63页 |
| ·执行价格X 变化的敏感度 | 第63页 |
| ·无风险利率r 变化的敏感度 | 第63-64页 |
| ·期权到期时间T 变化的敏感度 | 第64页 |
| ·波动率σ变化的敏感度 | 第64-66页 |
| 6 基于竞争的战略投资分析 | 第66-81页 |
| ·期权博弈理论的引出 | 第66-67页 |
| ·寡头竞争中影响企业战略投资的因素 | 第67-69页 |
| ·单阶段无竞争下的投资策略分析 | 第69-71页 |
| ·单阶段竞争下的投资策略分析 | 第71-72页 |
| ·两阶段无竞争下的投资策略分析 | 第72-73页 |
| ·两阶段有竞争下的投资策略分析 | 第73-81页 |
| ·占先企业独占战略,竞争企业替代战略 | 第73-75页 |
| ·占先企业独占战略,竞争企业相融战略 | 第75-77页 |
| ·占先企业共享战略,竞争企业替代战略 | 第77-79页 |
| ·占先企业共享战略,竞争企业相融战略 | 第79-81页 |
| 7 对实物期权应用的一些思考 | 第81-86页 |
| ·实物期权在战略投资决策中应用的意义及对策 | 第81-84页 |
| ·不确定环境下实物期权法在我国战略投资中的应用意义 | 第81-82页 |
| ·不确定环境下实物期权法在我国战略投资中的应用对策 | 第82-84页 |
| ·实物期权在应用中的局限性 | 第84-85页 |
| ·实物期权评价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后记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