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污染场地的识别与修复研究进展 | 第11-31页 |
1 污染场地的定义及现状概述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污染场地管理概况 | 第13-16页 |
·美国对污染场地的管理 | 第13-14页 |
·加拿大对污染场地的管理 | 第14页 |
·欧盟国家对污染场地的管理 | 第14-15页 |
·我国污染场地管理现状 | 第15-16页 |
3 污染场地调查评估方法 | 第16-19页 |
·ASTM污染场地调查评估标准 | 第16-17页 |
·日本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价程序 | 第17-18页 |
·澳大利亚污染场地评价程序 | 第18-19页 |
·中国污染场地调查评价现状 | 第19页 |
4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 第19-22页 |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19-20页 |
·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诊断方法 | 第20-21页 |
·土壤污染生态毒性诊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5 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 | 第22-24页 |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 | 第22-23页 |
·修复技术的应用情况比较 | 第23-24页 |
6 本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7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8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第二章 某复合型有机污染场地污染状况调查 | 第31-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供试土壤 | 第32页 |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 第32页 |
·土壤有机污染物分析 | 第32页 |
·土壤重金属分析 | 第32页 |
·土壤生物指标分析 | 第32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污染土壤与对照土壤的理化性质 | 第33页 |
·场地土壤有机污染状况 | 第33-36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 | 第36页 |
·复合型有机污染场地土壤污染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第三章 指示复合型有机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程度的灵敏生态指标的筛选研究 | 第4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土培试验 | 第42页 |
·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不同污染程度的复合型有机污染场地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43页 |
·不同污染程度的复合型有机污染场地土壤酶活性 | 第43-46页 |
·不同污染程度的复合型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对小麦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46-48页 |
·不同污染程度的复合型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 第48-49页 |
·酶活性、小麦发芽指数与土壤可种植性之间的关系 | 第49-50页 |
3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第四章 堆肥法修复复合型有机污染场地研究 | 第55-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堆肥试验 | 第56-57页 |
·试验方法 | 第5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堆置过程中各处理温度的变化 | 第57-58页 |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土壤小麦发芽指数的变化 | 第58-60页 |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3 结论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五章 堆肥法修复复合型有机污染场地效果研究 | 第65-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试验污染场地 | 第65-66页 |
·堆肥处理 | 第66页 |
·田间试验 | 第66页 |
·试验方法 | 第66-6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7-70页 |
·堆肥处理后土壤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 第67-69页 |
·堆肥处理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 | 第69-70页 |
3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全文总结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