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导论 | 第10-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下国家贸易发展的研究逻辑和前沿 | 第14-20页 |
·国内外学者对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国内外学者对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产生动因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国内外学者对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分配机制及贸易福利效应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和逻辑框架 | 第20-25页 |
·本文研究的对象 | 第20-22页 |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22-23页 |
·本文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23-25页 |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一篇 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基本范式及其分析框架 | 第26-69页 |
第1章 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基本范畴 | 第26-43页 |
·工序分工与贸易的理论范畴 | 第27-35页 |
·产业分工与贸易 | 第28-30页 |
·产品分工与贸易 | 第30-32页 |
·工序分工与贸易 | 第32-35页 |
·工序分工与贸易中“工序”概念的属性维度 | 第35-43页 |
·实物工序与服务工序 | 第35-37页 |
·劳动密集型工序和资本密集型工序 | 第37-38页 |
·程式化工序和非程式化工序 | 第38-40页 |
·高附加值工序和低附加值工序 | 第40-43页 |
第2章 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历史逻辑:一个产业革命演进的角度 | 第43-59页 |
·产业革命的一般演进路径 | 第44-46页 |
·三次产业革命基本经济情况的比较 | 第46-50页 |
·“外包革命”的产生背景、基本范式及其经济影响 | 第50-58页 |
·“外包革命”兴起的基本背景 | 第50-53页 |
·“外包革命”的基本范式 | 第53-56页 |
·“外包革命”产生的经济影响 | 第56-58页 |
·简要结语 | 第58-59页 |
第3章 工序分工与贸易的经济学含义 | 第59-69页 |
·工序分工的经济学分析:从价值链角度的分析 | 第59-63页 |
·管理学价值链理论中关于“工序”概念的解释 | 第59-60页 |
·价值链内工序分工的基本经济学表达 | 第60-63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分析框架 | 第63-66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的形成:基于宏观国家层面的分析 | 第63-64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基于微观企业层面的分析 | 第64-66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现实表现:一个简单的贸易统计描述 | 第66-69页 |
第二篇 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动因及条件:中国三十年工业贸易发展的经验解释 | 第69-100页 |
第4章 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宏观动因 | 第69-77页 |
·比较优势: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初始动力 | 第69-72页 |
·交易成本: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主体助力 | 第72-74页 |
·规模经济: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核心因素 | 第74-77页 |
第5章 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微观动因 | 第77-82页 |
·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发达国家开展工序外包的技术因素 | 第77-79页 |
·作为生产性消费厂商的行为 | 第77-78页 |
·工序领导者厂商的行为 | 第78-79页 |
·市场契约完备性:发达国家开展工序外包的重要条件 | 第79-82页 |
第6章 中国工业贸易发展中工序加工贸易的作用 | 第82-92页 |
·中国工业贸易发展典型事实的描述 | 第82-86页 |
·出口总量不断攀升 | 第83页 |
·出口占比逐年增加 | 第83-84页 |
·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幅度明显 | 第84-85页 |
·出口贸易竞争力提升 | 第85-86页 |
·中国工序加工贸易发展与工业出口贸易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86-92页 |
·数据选择 | 第87页 |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第87-88页 |
·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 | 第88-90页 |
·误差修正模型(VECM)及戈兰杰因果检验 | 第90-91页 |
·计量基本结论 | 第91-92页 |
第7章 中国工序加工贸易发展基本动因的经验研究 | 第92-100页 |
·中国参与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的基本情况 | 第92-94页 |
·中国国际工序分工与贸易发展的动因: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 | 第94-100页 |
·变量设计和实证模型 | 第95-96页 |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 第96-97页 |
·计量结果及其解释 | 第97-100页 |
第三篇 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对中国工业贸易发展现状的研判 | 第100-147页 |
第8章 一个有意思的引子:中国工业贸易“四大悖论”及其解释 | 第100-110页 |
·“贸易条件恶化”悖论:传统意义上的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和贸易条件恶化 | 第101-102页 |
·“附加值比例锁定”悖论:贸易顺差持续上升和贸易附加值几乎没有改善 | 第102-103页 |
·“外贸贡献率低下”悖论:外贸依存度增加背景下顺差与经济增长不相关 | 第103-105页 |
·“汇率中性”悖论: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之下汇率变动与顺差变化缺乏相关性 | 第105-106页 |
·对中国工业贸易四大悖论的解释:工序分工与贸易理论的视角 | 第106-110页 |
·对“贸易条件恶化”悖论的解释 | 第107页 |
·对“附加值比例锁定”悖论的解释 | 第107-108页 |
·对“外贸贡献率低下”悖论的解释 | 第108-109页 |
·对“汇率中性”悖论的解释 | 第109-110页 |
第9章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国家分工与贸易地位的确定 | 第110-123页 |
·国际分工与贸易地位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衡量逻辑 | 第110-114页 |
·国际分工与贸易地位的内涵及其决定 | 第110-111页 |
·国际分工与贸易地位衡量的逻辑 | 第111-114页 |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新兴市场国家的分工贸易地位 | 第114-115页 |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一国分工贸易地位的侧度指标 | 第115-123页 |
·国际分工程度衡量指标:贸易垂直分工比重 | 第116-118页 |
·国际贸易利得指标:贸易附加值 | 第118-120页 |
·国际贸易动态利益指标:贸易品技术高度指数 | 第120-123页 |
第10章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中国分工贸易地位的确定 | 第123-132页 |
·静态侧度:中国工业贸易垂直分工比重和贸易附加值的变化 | 第123-126页 |
·基本数据选取及处理 | 第123页 |
·中国工业贸易垂直分工比重的变化情况及其分解 | 第123-125页 |
·中国工业出口贸易附加值及出口贸易附加值比重变动 | 第125-126页 |
·动态侧度:中国工业贸易商品技术高度指数的变动 | 第126-129页 |
·小结:对中国工业分工贸易地位的基本界定 | 第129-132页 |
·贸易利益获取较少,已经处于升级趋势 | 第130页 |
·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开始在价值链上攀升 | 第130-132页 |
第11章 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工序贸易竞争:以印度为例 | 第132-147页 |
·离岸外包、工序贸易和成本竞争的研究逻辑 | 第132-134页 |
·基于生产分割的“三国”工序贸易基本锥形模型 | 第134-139页 |
·只考虑要素成本的三锥“零散化”离岸生产成本模型 | 第135-136页 |
·考虑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三锥“零散化”离岸生产模型 | 第136-139页 |
·模型小结及其引理 | 第139页 |
·基于美国对中印工序外包数据的经验分析 | 第139-145页 |
·变量设计和实证模型 | 第140-142页 |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 第142-143页 |
·计量结果及其解释 | 第143-145页 |
·对经验分析结论的解释 | 第145-147页 |
第四篇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贫困化”增长:中国工业贸易持续发展的困境 | 第147-182页 |
第12章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 | 第147-156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中贸易利益分配模型的本体性及技术性假设 | 第148-150页 |
·工序分工与贸易框架下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 第148-150页 |
·工序分工与贸易理论的附加值概念 | 第150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的贸易利益 | 第150-156页 |
·模型假设 | 第151页 |
·模型分析 | 第151-156页 |
第13章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和新兴市场国家贸易“贫困化”增长 | 第156-162页 |
·贸易“贫困化”增长一般范式的提出 | 第156-157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下贸易“贫困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157-162页 |
·模型基本假设 | 第158页 |
·没有工序分工状况下的两国贸易条件 | 第158-159页 |
·引入工序国际分工概念的两国贸易条件的变动 | 第159-160页 |
·对数理模型的简要解析 | 第160-162页 |
第14章 中国工业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典型事实 | 第162-166页 |
·中国工业贸易价格贸易条件难以改善 | 第162-163页 |
·中国的工业贸易价格贸易条件与工业出口商品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第163-166页 |
第15章 中国工业贸易“贫困化”增长的经验研究 | 第166-171页 |
·经验研究的计量模型设定 | 第166-167页 |
·数据及其来源 | 第167-168页 |
·经验检验结果及其解释 | 第168-171页 |
第16章 中国工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工序升级路径 | 第171-182页 |
·对价值链成本面变化的比较静态分析:基于一国的分析 | 第171-174页 |
·经济运行环境中要素结构变化对价值链成本面的影响 | 第171-172页 |
·经济运行环境中技术能力变化对价值链成本面的影响 | 第172-173页 |
·工序分工条件的变化对价值链成本面的影响 | 第173-174页 |
·价值链攀升和工序升级的动态分析:基于国家间的比较 | 第174-179页 |
·基于要素结构的价值链攀升和工序升级 | 第176-177页 |
·基于技术进步的价值链攀升和工序升级 | 第177-178页 |
·基于工序分工细化的价值链攀升和工序升级 | 第178-179页 |
·小结 | 第179-182页 |
第五篇: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现状及趋势:中国工业贸易发展方式转型战略讨论 | 第182-239页 |
第17章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生态下世界贸易的重构及其趋势 | 第182-197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 第182-188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的动因基础形成 | 第182-184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的贸易内容嬗变 | 第184-186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的经济格局调整 | 第186-188页 |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的“网络化”特征 | 第188-197页 |
·全球生产网络形成的基础 | 第188-190页 |
·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层次 | 第190-193页 |
·全球生产网络的现实表现 | 第193-197页 |
第18章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新兴市场国家的外贸战略 | 第197-207页 |
·新兴国家贸易战略的主要特质:对发展经济学观点的回顾 | 第197-202页 |
·国家贸易战略的宏观层次 | 第198-200页 |
·后发国家贸易战略的发展经济学基本观点 | 第200-202页 |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新兴市场国家贸易战略的基本层次 | 第202-207页 |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新兴市场国家贸易战略的终极目标 | 第202-205页 |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新兴市场国家贸易战略的中介目标 | 第205-207页 |
第19章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中国工业贸易发展方式转型的 战略设计 | 第207-239页 |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中国工业贸易发展的主要瓶颈 | 第207-218页 |
·国内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 第207-211页 |
·国内工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孱弱 | 第211-213页 |
·国内工业产业区域分工不完善 | 第213-218页 |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中国工业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框架 | 第218-222页 |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中国工业贸易发展的“定位战略” | 第218-219页 |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中国工业贸易发展的“攀升战略” | 第219-220页 |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中国工业贸易发展的“控制战略” | 第220-222页 |
·全球工序贸易与分工体系下中国工业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考 | 第222-239页 |
·转变工业贸易发展战略,提高工业贸易整体质量 | 第222-227页 |
·立足现有生产比较优势,有效嵌入全球生产网络 | 第227-230页 |
·培育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产业技术革新 | 第230-233页 |
·促进地方产业协调发展,打造国内完整产业链生成 | 第233-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239-249页 |
附录 | 第249-257页 |
后记 | 第257-258页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成果、参与课题及获奖 | 第258-2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