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导论第9-16页
 一、研究的背景第9-11页
 二、研究的方法第11-13页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13-14页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4-16页
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风险理论研究综述第16-35页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的模式划分第17-24页
  一、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的传统模式特征第18-21页
  二、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的现代模式特征第21-24页
 第二节 传统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的回顾与评价第24-30页
  一、传统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的回顾第25-29页
  二、对传统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的评价第29-30页
 第三节 现代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的回顾与评价第30-34页
  一、现代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的回顾第30-32页
  二、对现代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的评价第32-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第35-45页
 第一节 传统资产证券化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第35-39页
  一、资产证券化的隔离风险第35-37页
  二、资产证券化的现金流风险第37-39页
  三、资产证券化的提前偿付风险第39页
 第二节 现代资产证券化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第39-44页
  一、资产证券化的评级风险第40-41页
  二、资产证券化的监管风险第41-42页
  三、资产证券化的道德风险第42-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现存问题第45-52页
 第一节 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第45-48页
  一、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评级风险第45-46页
  二、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监管风险第46-47页
  三、中国资产证券化的道德风险第47-48页
 第二节 中国资产证券化现存的主要问题第48-51页
  一、法律制度的障碍第48页
  二、配套环境方面的障碍第48-49页
  三、会计和税收制度方面的障碍第49页
  四、权威社会中介机构的缺失第49-50页
  五、外汇管理体制的障碍第50页
  六、利率管制制度的障碍第50-51页
  七、信用制度的障碍第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发生原因与形成机制第52-68页
 第一节 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发生原因第52-55页
  一、资产证券化风险发生的内生性原因第52-53页
  二、资产证券化风险发生的外生性原因第53-54页
  三、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发生的特有原因第54-55页
 第二节 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形成机制第55-66页
  一、资产证券化风险形成机制的历史演进分析第56-58页
  二、经典金融风险成因理论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解释第58-61页
  三、资产证券化风险形成的关键:短周期中基准利率的宽幅波动第61-63页
  四、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本土适应效率第63页
  五、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演化路径第63-64页
  六、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形成机制的特殊性第64-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调控的制度分析第68-98页
 第一节 制度变迁理论与资产证券化风险调控制度的联系第68-71页
  一、资产证券化风险调控制度的发展及完善符合制度变迁理论第68-69页
  二、非正式制度变迁的重要性第69页
  三、制度是一种公共品第69-70页
  四、行为经济学及其它学科对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调控制度建设的启示第70-71页
 第二节 借鉴西方经验,建立更合理的本土化评级制度第71-77页
  一、进行国际合作,培育民族品牌的评级机构第71-73页
  二、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行信用风险衡量方法,加强中国评级制度建设第73-76页
  三、警惕评级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第76-77页
 第三节 借鉴各国经验,建立完善的本土化监管制度第77-96页
  一、科学定位政府及其监管部门在监管中的作用和职责第77-84页
  二、借鉴银行外包经验,控制资产证券化外包业务风险第84-85页
  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的借鉴第85-91页
  四、从期货交易中得到的启示第91-92页
  五、稳步推进符合经济规律的监管制度建设第92-95页
  六、监管风险控制和道德风险控制的有机融合和边界选择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六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第98-103页
 一、构建资产证券化风险预警系统第98-99页
 二、建立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第99-100页
 三、警惕“软政权化”的侵蚀第100-101页
 四、谨慎借鉴国外经验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9页
后记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
下一篇: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研究--基于新兴市场国家视角的理论和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