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前言 | 第8-15页 |
·生物防腐剂 | 第8-9页 |
·乳酸链球菌素(Nisin) | 第8-9页 |
·纳他霉素(Natamycin) | 第9页 |
·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 | 第9页 |
·ε-聚赖氨酸(ε-PL)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ε-聚赖氨酸的理化性质 | 第9-10页 |
·ε-聚赖氨酸的抑菌性质 | 第10页 |
·菌种分离及选育 | 第10-12页 |
·ε-聚赖氨酸发酵生产 | 第12页 |
·ε-聚赖氨酸的应用 | 第12-13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0页 |
·材料 | 第15-16页 |
·菌种 | 第15页 |
·试剂 | 第15页 |
·培养基 | 第15页 |
·相关溶液 | 第15-16页 |
·试验设备 | 第16页 |
·方法 | 第16-20页 |
·培养方法 | 第16-17页 |
·诱变育种及筛选方法 | 第17-18页 |
·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0-36页 |
·ε-聚赖氨酸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0-24页 |
·ε-聚赖氨酸检测方法的初探讨 | 第20-21页 |
·铋-硫脲复合物的稳定性 | 第21-22页 |
·发酵液中pH 值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22页 |
·ε-聚赖氨酸的标准曲线 | 第22-23页 |
·样品测定及精密度试验 | 第23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23页 |
·Dragendoff’s 沉淀法与Itzhaki 法测定结果比较 | 第23-24页 |
·在产ε-聚赖氨酸菌种筛选中的应用 | 第24页 |
·白色链霉菌UN2-7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24-27页 |
·出发菌株白色链霉菌UN2-71 的生长曲线 | 第24-25页 |
·溶菌酶浓度的选择 | 第25-26页 |
·溶菌酶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26-27页 |
·白色链霉菌UN2-71 原生质体诱变选育 | 第27-31页 |
·DES 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27-28页 |
·DES 致死率曲线 | 第28-29页 |
·ε-聚赖氨酸高产菌种的初筛 | 第29-30页 |
·摇瓶复筛 | 第30页 |
·高产菌种遗传稳定性的考察 | 第30页 |
·突变株D3-32 与出发菌株UN2-71 的特征比较 | 第30-31页 |
·突变株D3-32 发酵罐分批发酵 | 第31-34页 |
·出发菌株UN2-71 发酵特性 | 第31-32页 |
·突变菌株D3-32 发酵特性 | 第32页 |
·调控pH 对S.albulus D3-32 产ε-聚赖氨酸的影响 | 第32-33页 |
·S.albulus D3-32 补料分批发酵 | 第33-34页 |
·S.albulus D3-32 发酵液中抗菌活性的测定 | 第34-36页 |
主要结论 | 第36-37页 |
展望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