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6页 |
·乳酸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 第10-12页 |
·乳酸的结构和性质 | 第10-11页 |
·D-乳酸的应用及商业生产 | 第11-12页 |
·D-乳酸的生物合成 | 第12-17页 |
·菌种选育 | 第13-14页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14-16页 |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 第16-17页 |
·基因组重排技术 | 第17-26页 |
·基因组重排的定义 | 第18页 |
·基因组重排的技术基础 | 第18-19页 |
·基因组重排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基因组重排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进化工程 | 第26-31页 |
·进化工程的原理与方法 | 第26-27页 |
·进化工程的应用进展 | 第27-31页 |
·统计学方法优化工艺条件 | 第31-34页 |
·Plackett-Burman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最陡爬坡法 | 第32页 |
·响应面方法 | 第32-33页 |
·响应面方法的应用 | 第33-34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基因组重排亲本菌株库的构建 | 第36-56页 |
·实验材料 | 第36-39页 |
·菌种 | 第36页 |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37-38页 |
·培养基 | 第38页 |
·培养方法 | 第38-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4页 |
·出发菌株生化特性研究 | 第39页 |
·分析方法 | 第39-42页 |
·诱变与梯度筛选 | 第42-4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出发菌株的形态学研究 | 第44-45页 |
·出发菌株的发酵曲线 | 第45-46页 |
·出发菌株的pH 适应性研究 | 第46-47页 |
·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47-48页 |
·紫外诱变结果 | 第48-52页 |
·硫酸二乙酯诱变结果 | 第52-53页 |
·pH 梯度筛选结果 | 第53页 |
·突变株稳定性分析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基因组重排构建基因多样性菌群 | 第56-78页 |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菌种 | 第56-57页 |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实验试剂 | 第57页 |
·培养基及溶液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57-58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与融合 | 第58页 |
·基因组重排参数的计算 | 第58-59页 |
·基因组重排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77页 |
·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因素 | 第60-63页 |
·中心组合设计 | 第63-66页 |
·RSM 模型 | 第66-68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68-69页 |
·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因素 | 第69-73页 |
·基因组重排构建遗传多样性菌群 | 第73-76页 |
·融合子的产乳酸能力稳定性检验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人工选择下的适应进化 | 第78-91页 |
·实验材料 | 第78-79页 |
·菌种 | 第78-79页 |
·实验仪器 | 第79页 |
·实验试剂 | 第79页 |
·培养基 | 第79页 |
·实验方法 | 第79-81页 |
·选择压力的的确定 | 第79页 |
·菌株代时的确定 | 第79-80页 |
·恒定pH 下的进化培养 | 第80页 |
·梯度pH 下的进化培养 | 第80页 |
·进化工程的研究流程 | 第80-8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1-90页 |
·菌株代时的确定 | 第81-82页 |
·选择压力的确定 | 第82-84页 |
·进化策略的选择 | 第84-86页 |
·两种pH 调控进化的比较 | 第86-89页 |
·菌群进化适应性研究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改进表型的高通量筛选 | 第91-101页 |
·实验材料 | 第92页 |
·菌种 | 第92页 |
·实验仪器 | 第92页 |
·实验试剂 | 第92页 |
·培养基 | 第92页 |
·实验方法 | 第92-93页 |
·96 孔板的细胞培养 | 第92-93页 |
·菌株筛选流程 | 第93页 |
·D-乳酸及OD 值的测定 | 第9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3-100页 |
·菌株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93-95页 |
·提取溶剂的确定 | 第95页 |
·检测方法的确定 | 第95-96页 |
·筛选剂的确定 | 第96-98页 |
·进化株的高通量筛选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D-乳酸耐酸高产进化工程菌的表征 | 第101-124页 |
·实验材料 | 第103-104页 |
·菌种 | 第103页 |
·实验仪器 | 第103页 |
·实验试剂 | 第103-104页 |
·培养基 | 第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9页 |
·胞外主要代谢产物的检测 | 第104-106页 |
·胞内主要代谢产物的检测 | 第106-108页 |
·酶活分析 | 第108-10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22页 |
·代谢物组学研究 | 第109-114页 |
·代谢通量分析 | 第114-121页 |
·出发菌株和进化工程菌株酶活分析 | 第121-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七章 响应面法优化进化工程菌发酵培养工艺条件 | 第124-142页 |
·实验材料 | 第125页 |
·菌种 | 第125页 |
·实验仪器 | 第125页 |
·实验试剂 | 第125页 |
·培养基 | 第125页 |
·培养方法 | 第125页 |
·实验方法 | 第125-127页 |
·D-乳酸的测定 | 第125-126页 |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 第126-12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27-141页 |
·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127-133页 |
·Plackett-Burman 实验设计法筛选重要因素 | 第133-135页 |
·最陡爬坡实验 | 第135-136页 |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条件 | 第136-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5页 |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42-143页 |
·主要结论 | 第142-143页 |
·创新点 | 第143页 |
·展望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7页 |
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