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8页 |
·核黄素简介 | 第11-12页 |
·枯草芽孢杆菌中核黄素的生物合成 | 第12-15页 |
·枯草芽胞杆菌简介 | 第12页 |
·核黄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12-13页 |
·核黄素生物合成基因及其所编码酶的功能 | 第13-15页 |
·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的研究 | 第15-21页 |
·基于诱变技术的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 | 第16-17页 |
·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 | 第17-18页 |
·基于代谢工程技术的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 | 第18-21页 |
·生物信息学与共享生物信息资源介绍 | 第21-22页 |
·生物信息学研究内容 | 第21页 |
·共享生物信息资源的介绍 | 第21-22页 |
·枯草芽孢杆菌的糖代谢 | 第22-27页 |
·枯草芽孢杆菌的糖吸收 | 第22-24页 |
·葡萄糖对枯草芽孢杆菌碳代谢的影响 | 第24-27页 |
·枯草芽孢杆菌的磷酸戊糖途径 | 第27-29页 |
·磷酸戊糖途径反应过程及其相关酶 | 第27-28页 |
·影响磷酸戊糖途径通量的因素 | 第28-29页 |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 及其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透明颤菌(Virtreoscilla,SP.) 的概述 | 第29-30页 |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和调控 | 第30-32页 |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 | 第32-33页 |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应用 | 第33-3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思路 | 第35-38页 |
·选题背景 | 第35-36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异源核黄素操纵子的表达对枯草芽孢杆菌核黄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38-68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5页 |
·质粒与菌种 | 第39-40页 |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培养基 | 第42-43页 |
·主要溶液 | 第43-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51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5页 |
·大肠杆菌转化 | 第45页 |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45-46页 |
·PCR 反应体系 | 第46-47页 |
·DNA 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47页 |
·酶切体系 | 第47页 |
·内切酶的失活 | 第47-48页 |
·连接体系的建立 | 第48页 |
·3’凹端的补平 | 第48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8页 |
·枯草芽孢杆菌Spizizen 转化 | 第48-49页 |
·枯草芽孢杆菌染色体DNA 的提取 | 第49页 |
·利用α互补筛选目的转化子 | 第49页 |
·菌落PCR | 第49页 |
·枯草芽孢杆菌总RNA 的提取 | 第49-50页 |
·枯草芽孢杆菌总RNA 的分析和定量 | 第50页 |
·枯草芽孢杆菌总RNA 中基因组DNA 的去除 | 第50页 |
·Real-time RT-PCR 操作过程 | 第50-51页 |
·发酵液中核黄素的测定 | 第51页 |
·工程菌遗传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 第5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7页 |
·异源核黄素操纵子中各基因的注释 | 第51-53页 |
·异源核黄素操纵子能否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的验证 | 第53-56页 |
·对核黄素产量影响最大的异源核黄素操纵子的筛选 | 第56-58页 |
·异源核黄素操纵子的扩增对工程菌核黄素合成的影响 | 第58-62页 |
·异源核黄素操纵子促进核黄素产量提高机理的探讨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zwf 基因的扩增对枯草芽孢杆菌核黄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68-83页 |
·实验材料 | 第69-72页 |
·质粒与菌种 | 第69-70页 |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实验试剂 | 第70-71页 |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第71页 |
·主要溶液 | 第71-72页 |
·实验方法 | 第72-75页 |
·发酵中液残糖含量的测定 | 第72页 |
·发酵液中有机酸的测定 | 第72-73页 |
·细胞干重的测定 | 第73页 |
·粗酶液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 第73页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 | 第73-74页 |
·胞内物质的提取(PCA)方法 | 第74页 |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DH) 活力的测定 | 第74-7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5-82页 |
·含Pxyl-zwf 融合片段整合质粒的构建 | 第75-77页 |
·含Pxyl-zwf 融合片段的产核黄素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 第77-79页 |
·对zwf 基因扩增工程菌及其出发菌发酵性能的研究 | 第79-81页 |
·zwf 基因括增工程菌及其出发菌胞内物质的测定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ptsG 基因敲除对枯草芽孢杆菌核黄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83-98页 |
·实验材料 | 第84-85页 |
·质粒与菌种 | 第84页 |
·实验仪器 | 第84页 |
·实验试剂 | 第84-85页 |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第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乙酰磷酸转移酶(PTA) 活力的测定 | 第85页 |
·菌体代时的测定 | 第85-8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6-97页 |
·ptsG 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86-87页 |
·ptsG 基因缺失工程菌的构建 | 第87-88页 |
·ptsG 基因缺失工程菌及其出发菌代时的测定 | 第88-89页 |
·ptsG 基因缺失工程菌及其出发菌乙酰磷酸转移酶活力测定 | 第89页 |
·ptsG 基因缺失工程菌及其出发菌发酵性能的研究 | 第89-91页 |
·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生化反应网络模型 | 第91-95页 |
·ptsG 基因缺失工程菌及其出发菌代谢通量分析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对枯草芽孢杆菌核黄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98-116页 |
·实验材料 | 第99-102页 |
·质粒与菌种 | 第99页 |
·实验仪器 | 第99-100页 |
·实验试剂 | 第100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100-101页 |
·主要溶液 | 第101-102页 |
·实验方法 | 第102-105页 |
·CO-差光谱法测定VHb | 第102-103页 |
·蛋白质的SDS-PAGE (聚丙烯凝胶电泳) 方法 | 第103-104页 |
·胞内物质ATP 和ADP 的测定 | 第104-105页 |
·微氧条件的控制 | 第10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5页 |
·含PsacB-vgb 融合片段整合质粒的构建 | 第105-107页 |
·含PsacB-vgb 融合片断的产核黄素工程菌的构建 | 第107-110页 |
·vgb 基因的表达对枯草杆菌在微氧条件下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10页 |
·含vgb 基因的工程菌及其出发菌ATP/ADP 的测定 | 第110-111页 |
·含vgb 基因的工程菌及其出发菌的流加发酵 | 第111-113页 |
·含vgb 基因的工程菌及其出发菌代谢通量分析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16-118页 |
·主要结论 | 第116-117页 |
·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5页 |
附录 | 第135-15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