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制度解构动因与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变革时代的组织变革 | 第13-16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问题与意义——民营化的制度逻辑 | 第16-2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8-2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第三节 研究基础 | 第23-24页 |
一、文献与数据基础 | 第23-24页 |
二、学术交流基础 | 第24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析 | 第27-64页 |
第一节 民营化研究的经济学视角 | 第27-35页 |
一、民营化的定义 | 第27-28页 |
二、民营化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三、民营化的动因 | 第31-34页 |
四、经济学视角相关研究总结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民营化研究的管理学视角 | 第35-43页 |
一、民营化的作用机制 | 第35-36页 |
二、民营化的初次效应 | 第36-39页 |
三、民营化的二次效应 | 第39-41页 |
四、管理学视角相关研究总结 | 第41-43页 |
第三节 经济学视角的制度理论观点 | 第43-50页 |
一、制度的相关定义和维度划分 | 第43-45页 |
二、经济学视角制度理论观点 | 第45-47页 |
三、经济学制度理论观点评述 | 第47-50页 |
第四节 社会学视角的制度理论观点 | 第50-64页 |
一、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 | 第51-53页 |
二、制度理性与经济理性 | 第53-54页 |
三、合法性与效率性 | 第54-57页 |
四、制度变革与制度解构 | 第57-64页 |
第三章 理论模型 | 第64-84页 |
第一节 理论前提——民营化作为一种制度解构过程 | 第64-69页 |
第二节 理论背景——民营化与制度转型 | 第69-72页 |
第三节 理论框架——制度解构的动因与机制 | 第72-84页 |
一、理论维度划分 | 第72-76页 |
二、主要动因的理论维度 | 第76-78页 |
三、主要动因的作用 | 第78-80页 |
四、主要动因的作用机制 | 第80-84页 |
第四章 研究假设 | 第84-116页 |
第一节 生存压力的直接作用 | 第84-87页 |
第二节 制度嵌入的直接作用 | 第87-91页 |
第三节 场域特征变化的直接作用 | 第91-95页 |
第四节 领导层变革的调节作用 | 第95-101页 |
一、领导层作用概述 | 第95-98页 |
二、承诺机制 | 第98-100页 |
三、认知机制 | 第100-101页 |
第五节 组织间模仿的调节作用 | 第101-107页 |
第六节 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 | 第107-116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116-154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第116-119页 |
第二节 模型选择 | 第119-121页 |
第三节 变量测度 | 第121-129页 |
一、核心变量的测度 | 第121-125页 |
二、控制变量的测度 | 第125-129页 |
第四节 主要结果与发现 | 第129-142页 |
一、直接效应模型的结果与分析 | 第129-132页 |
二、针对生存压力的调节作用模型 | 第132-135页 |
三、针对制度嵌入的调节作用模型 | 第135-138页 |
四、针对制度扩散的调节作用模型 | 第138-142页 |
第五节 结果讨论 | 第142-154页 |
一、直接作用的分析和讨论 | 第143-145页 |
二、间接作用的分析和讨论 | 第145-1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4-165页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154-159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理论启示 | 第159-162页 |
一、研究特色和主要创新点 | 第159-161页 |
二、研究主要启示 | 第161-162页 |
第三节 研究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162-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82页 |
附录 | 第182-185页 |
致谢 | 第185-187页 |
个人简历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