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前言 | 第11-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性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我国课余训练政策 | 第14-15页 |
·我国课余训练发展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对我国乒乓球课余训练的研究 | 第20-2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访谈法 | 第25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5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5-28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8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63页 |
·成都市中学乒乓球课余训练运动员现状 | 第29-41页 |
·中学乒乓球运动员性别及运动水平分析 | 第29-30页 |
·中学乒乓球运动员的握拍手法及打法类型 | 第30-31页 |
·中学乒乓球运动员参加课余训练的动机及训练态度 | 第31-33页 |
·中学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 第33-34页 |
·中学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目标及训练困难 | 第34-35页 |
·运动员参加比赛情况 | 第35-37页 |
·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情况 | 第37-40页 |
·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关系 | 第40-41页 |
·成都中学乒乓球运动员毕业意向 | 第41页 |
·成都市中学乒乓球课余训练的教练员现状及其对运动员的培养现状 | 第41-52页 |
·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 第42页 |
·教练员的运动经历 | 第42-43页 |
·教练员的学历和职称 | 第43-44页 |
·教练员进行科研的情况 | 第44-45页 |
·教练员进行乒乓球课余训练的动机 | 第45-46页 |
·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乒乓球课余训练的情况 | 第46-50页 |
·中学乒乓球课余训练运动员的选材 | 第46-47页 |
·教练员进行乒乓球课余训练的内容 | 第47页 |
·教练员的训练计划 | 第47-50页 |
·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 | 第50页 |
·教练员对运动员文化课的关注情况 | 第50-51页 |
·教练员的工资待遇 | 第51-52页 |
·学校对参加乒乓球课余训练运动员的培养现状 | 第52-58页 |
·学校开展乒乓球训练的组织形式与训练方式 | 第52-54页 |
·学校进行乒乓球课余训练的目标定位 | 第54-55页 |
·学校的招生方式 | 第55页 |
·学校对教练员的聘用方式 | 第55页 |
·对教练员的考核与奖惩 | 第55-58页 |
·学校对乒乓球训练的重视程度 | 第58页 |
·成都市中学乒乓球课余训练中对运动员培养的其他因素现状 | 第58-63页 |
·运动员家长对运动员的支持程度 | 第58-59页 |
·乒乓球课余训练的经费情况 | 第59-60页 |
·乒乓球课余训练的场地、器材情况 | 第60-63页 |
4. 存在问题与分析 | 第63-71页 |
·成都市中学乒乓球运动员存在的问题 | 第63-66页 |
·运动员男女比例失调,运动员运动等级较低,握拍及打法单一 | 第63-64页 |
·很多运动员进行训练的动机是通过体育考上大学,这与课余训练的目标不相符 | 第64-65页 |
·运动员参加乒乓球训练的主要困难是基本功不扎实、训练时间不够以及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 第65-66页 |
·教练员在对运动员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 第66-67页 |
·教练员对乒乓球体育科研的关注度不高 | 第66-67页 |
·教练员的工资收入、津贴与训练量相比较低 | 第67页 |
·学校及其他相关因素中产生的问题 | 第67-71页 |
·学校进行乒乓球课余训练的组织形式、目标定位单一 | 第67-68页 |
·对教练员的考核依据不完整,较单一 | 第68-69页 |
·经费不足、场地器材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69-71页 |
5. 域外学校课余体育的启示 | 第71-73页 |
·域外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 第71-72页 |
·体育俱乐部 | 第72页 |
·我国课余体育训练展望 | 第72-73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3-77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建议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1 | 第81-84页 |
附录2 | 第84-87页 |
附录3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