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页 |
第一章 股东代表诉讼原告的范围界定 | 第11-18页 |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原告范围的基本模式 | 第12-14页 |
一、单纯股东主义 | 第12页 |
二、利益相关者主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有权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股东的解释 | 第14-18页 |
一、隐名股东是否可以作为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 | 第14-15页 |
二、特别股股东是否可以作为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 | 第15-16页 |
三、股票质押权人等是否可以理解为“股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股东成为股东代表诉讼原告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产生的根源和目的 | 第18-20页 |
第二节 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为股东权固有内涵的直接延伸 | 第20-24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的性质 | 第20-22页 |
二、股东监督制约权的体现 | 第22-24页 |
第三节 广义当事人理论为股东成为原告在程序上扫清障碍 | 第24-26页 |
一、诉讼担当理论 | 第24-25页 |
二、广义当事人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股东代表诉讼原告股东的条件及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建议 | 第26-39页 |
第一节 原告股东的程序性条件 | 第26-29页 |
一、前置程序请求人与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 | 第26-28页 |
二、程序性条件的豁免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原告股东的实体性条件 | 第29-34页 |
一、持股比例或数量 | 第29-31页 |
二、持股时间 | 第31-33页 |
三、正当性与公正性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我国关于股东代表诉讼原告条件规定的评价及其完善 | 第34-39页 |
一、关于程序性条件的评价和完善 | 第35-36页 |
二、关于持股比例的评价和完善 | 第36-37页 |
三、关于持股时间的评价和完善 | 第37-38页 |
四、关于原告股东的正当性条件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股东代表诉讼原告股东权利的保障和限制 | 第39-51页 |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原告股东权利的保障 | 第39-47页 |
一、应明确股东代表诉讼为非财产诉讼 | 第39-41页 |
二、原告股东仅承担有限的举证责任 | 第41-44页 |
三、原告股东的诉讼费用补偿权和直接受偿权 | 第44-46页 |
四、原告股东申请执行的权利 | 第46-47页 |
第二节 股东代表诉讼原告股东权利的限制 | 第47-51页 |
一、原告股东不得随意和解和撤诉 | 第47-49页 |
二、有限情形下原告股东应承担赔偿责任 | 第49-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