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任务 | 第1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汽车电子控制器快速开发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15-30页 |
·快速开发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15-20页 |
·系统组成结构 | 第15-17页 |
·系统硬件平台 | 第17-18页 |
·系统的软件平台 | 第18-20页 |
·快速开发系统的开发过程 | 第20-22页 |
·PCI 总线概述 | 第22-27页 |
·PCI 总线简介 | 第22-23页 |
·PCI 局部总线信号 | 第23-24页 |
·PCI 局部总线的操作 | 第24-27页 |
·PCI 总线的仲裁机制 | 第24页 |
·PCI 总线传输机制 | 第24-26页 |
·PCI 配置地址空间 | 第26-27页 |
·CPCI 总线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控制器硬件模块板卡结构分析及研发 | 第30-62页 |
·控制器硬件模块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30-33页 |
·PCI 接口方案选择及接口芯片简介 | 第33-36页 |
·PCI 总线接口电路的实现方法 | 第33-34页 |
·接口芯片简介 | 第34-36页 |
·PCI9054 简介 | 第34-35页 |
·PCI9052 简介 | 第35-36页 |
·控制器主控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 第36-42页 |
·控制器主控模块的硬件组成 | 第36-37页 |
·DSP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7-40页 |
·PCI9054 的硬件连接 | 第40-42页 |
·PCI9054 与 PCI 总线的接口设计 | 第40-41页 |
·PCI9054 与 EEPROM 的接口设计 | 第41-42页 |
·CPLD 及其开发工具概述 | 第42-47页 |
·CPLD 简介 | 第42-44页 |
·CPLD 的常用开发工具 | 第44-47页 |
·设计输入工具QuartusⅡ | 第44页 |
·仿真工具ModelSim | 第44-45页 |
·基于VerilogHDL 硬件描述语言的有限状态机 | 第45-46页 |
·CPLD 的开发和调试流程 | 第46-47页 |
·PCI9054 的LOCAL 总线端设计 | 第47-55页 |
·PCI9054 的 LOCAL 端总线连接 | 第47-48页 |
·PCI9054 的 LOCAL 端时序分析 | 第48-49页 |
·TMS320LF2407A 的读写时序分析 | 第49-51页 |
·PCI9054 的 LOCAL 总线的逻辑控制 | 第51-53页 |
·时序仿真 | 第53-55页 |
·电磁兼容和 PCB 设计 | 第55-61页 |
·电磁兼容性概述 | 第55-56页 |
·电磁兼容性的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PCB 板设计 | 第57-61页 |
·板卡的尺寸规格 | 第58页 |
·元器件布局 | 第58-59页 |
·布线 | 第59页 |
·电源和地线的处理 | 第59-60页 |
·时钟信号线设计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板卡调试和驱动程序开发研究 | 第62-83页 |
·板卡的硬件调试 | 第62-64页 |
·DSP 的调试 | 第62-64页 |
·CPLD 调试 | 第64页 |
·PCI 接口芯片的调试 | 第64-67页 |
·PLXMon 简介 | 第64页 |
·PLXMon 与 PCI9054 的通信模式 | 第64-65页 |
·PCI9054 的调试过程 | 第65-67页 |
·EEPROM 配置 | 第67-72页 |
·配置 EEPROM 的作用 | 第67页 |
·EEPROM 的配置信息及寄存器的设置 | 第67-71页 |
·EEPROM 配置信息 | 第67-68页 |
·EEPROM 配置过程中的寄存器设置 | 第68-71页 |
·EEPROM 的配置 | 第71-72页 |
·EEPROM 的加载 | 第72页 |
·驱动程序的开发研究 | 第72-82页 |
·驱动程序开发工具选择 | 第73页 |
·WinDriver 体系结构介绍 | 第73-75页 |
·驱动程序开发过程简述 | 第75-77页 |
·使用 WinDrive 开发 PCI9054 的驱动程序 | 第77-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目标代码的生成方法研究 | 第83-102页 |
·编译器工作原理 | 第83-85页 |
·GCC 交叉编译器 | 第85-91页 |
·GCC 编译流程分析 | 第86-87页 |
·RTL 中间代码 | 第87-89页 |
·RTL 简介 | 第87-88页 |
·RTL 的作用 | 第88-89页 |
·RTL 代码 | 第89页 |
·GCC 的后端 | 第89-90页 |
·GCC 的后端移植 | 第90-91页 |
·DSP 芯片的结构特点 | 第91-93页 |
·目标DSP 芯片的体系结构 | 第91-92页 |
·DSP 编译器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 第92页 |
·目标芯片编译器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92-93页 |
·基于RTL 中间语言的DSP 的C 编译器的设计 | 第93-101页 |
·由RTL 到汇编代码的转换原理 | 第94-95页 |
·目标DSP 芯片的C 编译器设计 | 第95-101页 |
·RTL 语句展开 | 第95-97页 |
·RTX 语法树的创建/重建 | 第97-98页 |
·RTL 基本指令的提取 | 第98页 |
·RTL 行为描述 | 第98-99页 |
·汇编指令级描述 | 第99-101页 |
·从RTL 行为描述到汇编指令的输出 | 第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02-103页 |
·论文总结 | 第102页 |
·本文的不足与后续工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后记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附录 | 第108-10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