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纳米簇的概述 | 第9页 |
1.2铜纳米簇的性质 | 第9页 |
1.3铜纳米簇的合成 | 第9-16页 |
1.3.1模板辅助法 | 第10-14页 |
1.3.2微波辅助法 | 第14-15页 |
1.3.3微乳液合成法 | 第15页 |
1.3.4光还原法 | 第15页 |
1.3.5电化学法 | 第15-16页 |
1.3.6刻蚀法 | 第16页 |
1.4铜纳米簇的荧光增强 | 第16-20页 |
1.4.1制备合金NCs | 第17页 |
1.4.2聚集诱导发射 | 第17-20页 |
1.4.3优化配体 | 第20页 |
1.5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第2章AIE型红光发射的铜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检测谷胱甘肽 | 第23-37页 |
2.1引言 | 第23-24页 |
2.2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2.2.1化学品和试剂 | 第24-25页 |
2.2.2仪器 | 第25页 |
2.2.3红色发光CuNCs的制备 | 第25页 |
2.2.4MnO2纳米片的制备 | 第25页 |
2.2.5荧光法测定GSH的步骤 | 第25-26页 |
2.2.6人血清中GSH的检测 | 第26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2.3.1CuNCs和MnO2纳米片的表征 | 第26-29页 |
2.3.2检测GSH的的工作原理 | 第29-31页 |
2.3.3荧光传感测定GSH的条件优化 | 第31-32页 |
2.3.4基于CuNCs-MnO2纳米片体系检测GSH | 第32-33页 |
2.3.5选择性 | 第33-34页 |
2.3.6人血清中GSH的检测 | 第34-35页 |
2.4结论 | 第35-37页 |
第3章AIE型聚多巴胺包裹的铜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磷酸盐和酸性磷酸酶活性 | 第37-55页 |
3.1引言 | 第37-38页 |
3.2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2.1化学试剂 | 第38-39页 |
3.2.2仪器 | 第39页 |
3.2.3PDA-CuNCs的合成 | 第39页 |
3.2.4荧光检测PO43- | 第39-40页 |
3.2.5实际样品中PO43-的检测 | 第40页 |
3.2.6ACP活性筛选方法 | 第40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40-53页 |
3.3.1选择PDA-CuNCs的原因 | 第40页 |
3.3.2PDA-CuNCs的合成与表征 | 第40-43页 |
3.3.3PDA-CuNCs的光学性质和稳定性 | 第43-45页 |
3.3.4PO43-的传感原理 | 第45-47页 |
3.3.5基于PDA-CuNCs测定PO43-的实验条件优化 | 第47-48页 |
3.3.6基于PDA-CuNC-Fe3+系统测定PO43-的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3.3.7水样和生物样品中PO43-的测定 | 第50-51页 |
3.3.8ACP活性的测定 | 第51-53页 |
3.4结论 | 第53-55页 |
第4章Cu-MOF和Cu2+诱导新型铜纳米簇荧光增强灵敏的检测Cu2+ | 第55-69页 |
4.1引言 | 第55-56页 |
4.2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4.2.1化学试剂 | 第56页 |
4.2.2仪器 | 第56-57页 |
4.2.3KA-CuNCs和Cu-MOF的制备 | 第57页 |
4.2.4Cu-MOF-CuNCs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7页 |
4.2.5荧光检测Cu2+ | 第57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57-68页 |
4.3.1KA-CuNCs的表征 | 第57-60页 |
4.3.2KA-CuNCs的性质和稳定性探究 | 第60-63页 |
4.3.3Cu-MOF诱导CuNCs荧光增强 | 第63-66页 |
4.3.4Cu2+诱导CuNCs荧光增强 | 第66页 |
4.3.5荧光检测Cu2+ | 第66-68页 |
4.4小结 | 第68-69页 |
全文总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