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相关概念的释义 | 第9-10页 |
·船拳释义 | 第9页 |
·杭州船拳界定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7页 |
·我国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船拳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当前船拳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田野调查 | 第17-18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18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 杭州船拳的历史概貌及其文化表现 | 第20-32页 |
·船拳源起探析 | 第20-22页 |
·船拳与吴越水军 | 第20页 |
·船拳与镖局 | 第20-21页 |
·船拳与抗倭 | 第21-22页 |
·杭州船拳源起的推断 | 第22-23页 |
·杭州船拳形成的历史环境分析 | 第23-27页 |
·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 | 第23页 |
·历史悠久的舟船文化 | 第23-24页 |
·丰富多彩的水上体育项目 | 第24-25页 |
·"朴刀杆棒"下市民化武术的发展与促进 | 第25-26页 |
·关键人物的推动 | 第26-27页 |
·杭州船拳的称谓 | 第27页 |
·杭州船拳的历史区域分布 | 第27-28页 |
·杭州船拳的传承方式 | 第28-29页 |
·杭州船拳的历史活动空间 | 第29页 |
·杭州船拳的文化表现形式 | 第29-32页 |
·杭州船拳的展示方式 | 第29-30页 |
·杭州船拳的文化祈求 | 第30-32页 |
3. 杭州船拳内容体系与活动特点 | 第32-40页 |
·杭州船拳技术体系图表展示 | 第32页 |
·杭州船拳基本功 | 第32-33页 |
·上肢基本功 | 第32-33页 |
·下肢基本功 | 第33页 |
·腰部基本功 | 第33页 |
·杭州船拳基本技法 | 第33-36页 |
·基本手型、手法 | 第33-34页 |
·基本步型、步法 | 第34-36页 |
·杭州船拳代表性拳术 | 第36页 |
·杭州船拳的主要器械及其技法特点 | 第36-40页 |
·十八般武艺 | 第36-37页 |
·钢叉 | 第37-38页 |
·船篙 | 第38-39页 |
·板凳 | 第39-40页 |
4. 杭州船拳与其它南方拳种的关系 | 第40-45页 |
·杭州船拳与江南短打形同姊妹 | 第40-41页 |
·江南短打充实了船拳的技法内容 | 第40页 |
·二者皆有共同的演练特征 | 第40-41页 |
·杭州船拳与浙北地区船拳本属同宗 | 第41-43页 |
·地理环境的相似性带来文化交流 | 第41-42页 |
·风俗习惯的相似性产生共鸣 | 第42页 |
·套路相似决定了浙北船拳本是"同根" | 第42-43页 |
·杭州船拳与浙东南船拳貌似神离 | 第43-45页 |
·地理环境存在差异 | 第43页 |
·历史背景有所不同 | 第43-44页 |
·演练特点和形式的不同 | 第44-45页 |
5. 杭州船拳的文化价值 | 第45-49页 |
·杭州船拳的历史人文价值 | 第45-46页 |
·杭州船拳的教化价值 | 第46页 |
·杭州船拳的养生价值 | 第46-47页 |
·杭州船拳的技击价值 | 第47-49页 |
6. 杭州船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 | 第49-53页 |
·理论专著缺乏 | 第49页 |
·传承方式不完善 | 第49-50页 |
·技术体系时代性不强 | 第50页 |
·生存环境不断变化 | 第50-51页 |
·保护措施执行不力 | 第51-53页 |
7.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杭州船拳的保护策略 | 第53-61页 |
·发展战略设计 | 第53-56页 |
·分析船拳稀缺性原因,提升船拳战略地位 | 第53页 |
·构筑船拳保护与发展的文化平台,挖掘杭州船拳的健身价值 | 第53-54页 |
·结合杭州体育项目传统特点,突显杭州船拳的休闲特性 | 第54-55页 |
·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传承人物 | 第55页 |
·构建雅俗共享的文化殿堂 | 第55-56页 |
·杭州船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 第56-61页 |
·继续发挥政府部门积极主导作用 | 第57页 |
·加强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延续性 | 第57-58页 |
·引入学校教育,注重文化教育功能 | 第58页 |
·增加对外交流,构建和谐的传播模式 | 第58-59页 |
·借助杭州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打造船拳文化产业 | 第59页 |
·立足基层,加强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 | 第59-60页 |
·准确定位,选准传承、传播人群 | 第60-61页 |
8.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