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广州薇甘菊空间分布预测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绪论第11-22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研究背景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相关概念第12-17页
     ·生物入侵第12-14页
     ·林业有害植物的概念和范畴第14-16页
     ·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第16-17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0页
     ·生物空间分布预测研究现状第17-19页
     ·薇甘菊的分布及研究进展第19-20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0-22页
     ·研究内容第20页
     ·技术路线第20-22页
2 研究基础第22-33页
   ·研究区概况第22-24页
     ·地理位置第22页
     ·气象与气候特征第22-23页
     ·土地资源第23页
     ·水资源第23页
     ·生物资源第23页
     ·人文地理资源第23-24页
   ·薇甘菊的特性及危害第24-25页
     ·薇甘菊的形态特征第24页
     ·薇甘菊的生物特性第24-25页
     ·薇甘菊的危害第25页
   ·相关模型(软件)和分析方法第25-33页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25-26页
     ·人工神经网络第26-30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30-33页
3 数据处理与建模步骤第33-40页
   ·数据处理第33-38页
     ·基础地理数据第33页
     ·薇甘菊分布数据第33-34页
     ·气象数据第34-36页
     ·高程数据第36-38页
   ·建模步骤第38-40页
4 GIS预测模型第40-49页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环境因子数据第40页
     ·薇甘菊分布数据第40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40-41页
   ·GIS建模过程第41页
   ·结果分析第41-47页
     ·主要环境因子的确定第41-43页
     ·主要环境因子阈值指标预测第43-46页
     ·薇甘菊潜在空间分布预测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5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第49-59页
   ·材料与方法第49页
     ·薇甘菊影响因子数据第49页
     ·BP神经网络模型及构建思路第49页
   ·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第49-55页
     ·确定模型结构第49-51页
     ·输入数据预处理第51页
     ·网络模型的建立第51-53页
     ·BP网络的验证第53-55页
   ·薇甘菊的分布预测第55-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6 GIS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比较第59-62页
   ·ROC曲线构建第59页
   ·ROC分析的准确性评价指标第59-60页
   ·两种模型的精度检验第60-61页
     ·GIS模型精度第60页
     ·BP网络模型精度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7 结论与讨论第62-64页
   ·结论第62页
   ·讨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2页
附录A:程序清单第72-78页
 A.1 主成分分析部分程序代码第72-73页
 A.2 BP神经网络主程序代码第73-78页
附录B:薇甘菊形态图第78-79页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麦草重结晶抑制蛋白基因家族的克隆及其RNAi载体的构建
下一篇:广聚萤叶甲滞育特征及食物适生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