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0-14页 |
·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论文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 第16-22页 |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 第16-18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征 | 第18-20页 |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第20-22页 |
·生态工业园区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生态工业园区概述 | 第22-23页 |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 | 第23-25页 |
第3章 清水塘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46页 |
·清水塘工业区概况 | 第25-33页 |
·资源条件与消耗 | 第25页 |
·污染物排放与生态环境现状 | 第25-26页 |
·工业及生活固体废弃物排放与处置现状 | 第26-27页 |
·现有主要产业结构及重点企业情况 | 第27-33页 |
·工业区循环经济实施情况 | 第33-38页 |
·能源消耗状况 | 第33-35页 |
·环境设施投入与现状 | 第35-36页 |
·清水塘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成果 | 第36-38页 |
·清水塘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 第38-42页 |
·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机遇 | 第39-40页 |
·环境治理的迫切需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推动力 | 第40页 |
·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 | 第40-41页 |
·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支撑 | 第41页 |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搭建了良好的区域平台 | 第41-42页 |
·清水塘工业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2-46页 |
·重化工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 第42-43页 |
·区域生态破坏严峻,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 第43-44页 |
·工业区内尚缺乏资源共享的循环经济支撑平台 | 第44页 |
·尚需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 | 第44-46页 |
第4章 清水塘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 第46-69页 |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及框架体系 | 第46-49页 |
·指导思想 | 第46-47页 |
·建设目标 | 第47-48页 |
·框架体系 | 第48-49页 |
·小循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模式设计 | 第49-55页 |
·企业层面循环:以清洁生产为核心 | 第49-50页 |
·株洲冶炼集团的小循环模式 | 第50-55页 |
·中循环:产业链层面循环经济模式设计 | 第55-65页 |
·清水塘工业园区产业链中循环框架 | 第55页 |
·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链循环 | 第55-58页 |
·化工产业产业链 | 第58-60页 |
·建材产业产业链循环 | 第60-65页 |
·园区大循环模式 | 第65-69页 |
·株冶、株化、智成和中成之间的硫循环 | 第65-66页 |
·低品位余热、余能的循环利用 | 第66-67页 |
·水资源循环利用 | 第67-69页 |
第5章 清水塘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 第69-79页 |
·组织保障 | 第69-71页 |
·组织保障 | 第69-70页 |
·建立健全责任制 | 第70-71页 |
·制度保障 | 第71-72页 |
·相关规划 | 第71页 |
·管理制度 | 第71页 |
·政策措施 | 第71-72页 |
·法律法规 | 第72页 |
·技术保障 | 第72-75页 |
·建立工程技术中心 | 第73-74页 |
·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 | 第74页 |
·加强关键技术和重大战略研究 | 第74-75页 |
·环境安全保障 | 第75-79页 |
·水环境安全保障建设措施 | 第76页 |
·大气环境污染物减排保障措施 | 第76-77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 第77页 |
·环境安全应急机制建设 | 第77-7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调查问卷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