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2页 |
1.1 常见的挥发性内酯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及其香气特征 | 第13-15页 |
1.2 常见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及其香气特征 | 第15-16页 |
1.3 食品及茶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食品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2 茶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挥发性内酯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1 MDGC技术 | 第19-20页 |
1.4.2 GC-MS | 第20-21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茶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2-29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2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2.1.3 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 | 第23页 |
2.1.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 第23-24页 |
2.1.5 茶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定性分析 | 第2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28页 |
2.2.1 手性固定相的筛选 | 第24-25页 |
2.2.2 萃取纤维涂层的筛选 | 第25页 |
2.2.3 茶水比的筛选 | 第25-26页 |
2.2.4 萃取温度的筛选 | 第26页 |
2.2.5 萃取时间的筛选 | 第26-27页 |
2.2.6 其他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7-28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研究 | 第29-40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3.1.3 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 | 第29-30页 |
3.1.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 第30页 |
3.1.5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的感官审评 | 第30页 |
3.1.6 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30-31页 |
3.1.7 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2.1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的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 第31页 |
3.2.2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化合物的定性及相对定量分析 | 第31-32页 |
3.2.3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比较 | 第32-33页 |
3.2.4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定性及相对定量分析 | 第33-35页 |
3.2.5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比较 | 第35-36页 |
3.2.6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多元统计分析 | 第36-38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不同年份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研究 | 第40-50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4.1.3 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 | 第40-41页 |
4.1.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 第41页 |
4.1.5 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分析 | 第41页 |
4.1.6 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 | 第4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4.2.1 不同年份白毫银针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变化规律研究 | 第41-44页 |
4.2.2 不同年份白牡丹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变化规律研究 | 第44-46页 |
4.2.3 不同年份寿眉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变化规律 | 第46-49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总结 | 第50-51页 |
5.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