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4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逆变器并联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有互联信号线的并联技术 | 第18-21页 |
·无互联信号线的并联技术 | 第21-25页 |
·采用先进通讯工具的并联技术 | 第25-27页 |
·电力电子系统应用通讯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7-34页 |
·网络控制的电力电子系统研究现状 | 第34-39页 |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4页 |
第2章 无控制互联信号线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 | 第44-70页 |
·引言 | 第44页 |
·交流环流抑制原理分析 | 第44-50页 |
·功率下垂控制法的基本原理 | 第45-47页 |
·连线与输出阻抗差异对均流的影响 | 第47-49页 |
·滤波电感、连线阻抗对均流的综合影响 | 第49-50页 |
·直流环流的抑制 | 第50-55页 |
·直流环流抑制器 | 第50-53页 |
·实验研究 | 第53-55页 |
·交流环流的抑制 | 第55-59页 |
·系数调整式下垂控制均流法 | 第55-56页 |
·实验研究 | 第56-59页 |
·无互联信号线并联动态性能分析 | 第59-67页 |
·改进动态性能的均流控制方程 | 第60-65页 |
·实验研究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3章 “控制通过网络”式逆变器并联网络控制系统研究 | 第70-108页 |
·引言 | 第70页 |
·电力电子系统网络控制概述 | 第70-73页 |
·电力电子网络控制系统的通讯设计 | 第73-84页 |
·电力电子网络控制系统组成元素 | 第73-78页 |
·信息 | 第73-75页 |
·网络细胞 | 第75-77页 |
·网络 | 第77-78页 |
·电力电子网络控制系统通讯设计 | 第78-83页 |
·信息分组 | 第78-79页 |
·链路存取控制 | 第79-80页 |
·拓扑 | 第80-83页 |
·电力电子网络控制系统通讯设计特点 | 第83-84页 |
·逆变器并联系统网络控制均流策略 | 第84-106页 |
·均流原理 | 第84-85页 |
·网络设计与工作过程 | 第85-87页 |
·网络控制参数的最优控制估算 | 第87-93页 |
·网络控制均流策略的实验研究 | 第93-104页 |
·网络控制参数的实验研究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4章 基于网络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相关问题分析 | 第108-142页 |
·引言 | 第108页 |
·电力电子系统网络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08-110页 |
·网络时延对网络控制系统影响的研究 | 第110-132页 |
·网络时延的组成与估算 | 第110-111页 |
·基于网络联合调度方法的网络时延分析法 | 第111-117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12-113页 |
·TOD调度算法的固定性时延分析 | 第113-115页 |
·实验研究 | 第115-117页 |
·小于一个控制周期的时延系统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 第117-132页 |
·两种离散时间网络控制系统模型 | 第117-123页 |
·网络时延加入后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123-124页 |
·实验研究 | 第124-132页 |
·数据包丢失对网络控制系统影响的研究 | 第132-139页 |
·离散时间系统数据包丢失的模型建立 | 第132-137页 |
·系统稳定下数据包丢失概率的范围估算 | 第132-134页 |
·实验研究 | 第134-137页 |
·兼顾数据包丢失与时延的实验研究 | 第137-139页 |
·数据错序匹配对网络控制系统影响的研究 | 第139-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5章 基于网络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相关问题解决策略 | 第142-158页 |
·引言 | 第142页 |
·改进型数据调度方法 | 第142-152页 |
·系统的稳定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145-147页 |
·并联均流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147-152页 |
·随机性时延小于一个控制周期下的反馈控制设计 | 第152-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8-160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58-159页 |
·今后的工作展望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