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目录 | 第14-17页 |
1 绪论 | 第17-2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1-47页 |
·低表面能聚合物 | 第21-25页 |
·低表面能聚合物的概念 | 第21页 |
·有机硅的结构与性能 | 第21-23页 |
·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 第23-24页 |
·聚硅氧烷共聚改性聚氨酯的性能与应用 | 第24-25页 |
·表面形态与表面性能 | 第25页 |
·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 | 第25-28页 |
·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形态 | 第25-26页 |
·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热力学分析 | 第26-28页 |
·有机硅聚氨酯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 | 第28-32页 |
·聚氨酯的微相分离理论 | 第28-29页 |
·软段结构对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微相分离的影响 | 第29-31页 |
·硬段结构对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相分离的影响 | 第31-32页 |
·表面形态与性能的分析表征手段 | 第32-35页 |
·表面疏水性能 | 第32-34页 |
·表面相形态 | 第34页 |
·表面元素组成 | 第34-35页 |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35-38页 |
·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7页 |
3 羟烷基封端聚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 第47-71页 |
·前言 | 第47-50页 |
·双氢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制备 | 第48-49页 |
·单氢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制备 | 第49-50页 |
·硅氢加成制备羟烷基封端硅氧烷 | 第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6页 |
·试剂及纯化 | 第50-51页 |
·测试表征 | 第51页 |
·双Si-H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合成 | 第51-52页 |
·单Si-H封端聚硅氧烷的制备 | 第52-54页 |
·硅氢加成制备羟烃烷基封端硅氧烷 | 第54-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8页 |
·双Si-H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 第56-58页 |
·产物结构确认 | 第56-57页 |
·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 第57-58页 |
·单Si-H封端聚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 第58-62页 |
·产物结构确认 | 第58-61页 |
·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 第61-62页 |
·硅氢加成合成羟烃烷基硅氧烷 | 第62-68页 |
·羟基保护 | 第63-64页 |
·硅氢加成 | 第64-65页 |
·羟基脱保护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4 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测试表征方法 | 第71-89页 |
·前言 | 第71页 |
·共聚物的分子设计 | 第71-74页 |
·实验部分 | 第74-77页 |
·实验原料 | 第74页 |
·聚硅氧烷嵌段共聚改性聚氨酯的合成 | 第74-75页 |
·共聚物涂膜的制备 | 第75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75-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共聚物结构的确认 | 第77-81页 |
·NCO含量跟踪 | 第81页 |
·接触角的表征 | 第81-83页 |
·表面相分离 | 第83页 |
·表面元素组成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5 主链嵌段结构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的表面性能 | 第89-109页 |
·前言 | 第89页 |
·实验部分 | 第89-9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5页 |
·静态接触角 | 第90-93页 |
·聚硅氧烷含量及链段长度 | 第90-92页 |
·退火温度 | 第92-93页 |
·动态接触角 | 第93-97页 |
·聚硅氧烷含量及链段长度 | 第93-95页 |
·退火温度 | 第95-97页 |
·表面微相分离行为 | 第97-101页 |
·聚硅氧烷含量 | 第97-98页 |
·聚硅氧烷链段长度 | 第98-100页 |
·退火温度 | 第100-101页 |
·表面组成 | 第101-105页 |
·表面元素组成分析 | 第101-103页 |
·表面元素组成随深度变化 | 第103-104页 |
·表面元素组成随退火温度变化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6 侧链接枝结构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的表面性能 | 第109-129页 |
·前言 | 第109页 |
·实验部分 | 第109-111页 |
·侧链接枝型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聚氨酯 | 第111-119页 |
·静态接触角 | 第111-112页 |
·动态接触角 | 第112-113页 |
·表面微相分离行为 | 第113-118页 |
·聚硅氧烷含量 | 第113-115页 |
·聚硅氧烷链段长度 | 第115-117页 |
·退火温度 | 第117-118页 |
·表面组成 | 第118-119页 |
·侧链接枝型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改性聚氨酯 | 第119-125页 |
·静态接触角 | 第119-121页 |
·形态接触角 | 第121-122页 |
·表面微相分离行为 | 第122-125页 |
·聚硅氧烷含量 | 第122-123页 |
·聚硅氧烷链段长度 | 第123-125页 |
·表面组成 | 第125页 |
·结论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7 聚硅氧烷的链接形式对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低表面性能的影响 | 第129-137页 |
·前言 | 第129页 |
·实验部分 | 第1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35页 |
·静态接触角 | 第129-131页 |
·动态接触角 | 第131-133页 |
·表面相分离形态 | 第133-134页 |
·表面元素组成 | 第134-135页 |
·结论 | 第135-137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研究结论 | 第137-139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9页 |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39-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页 |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