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刑事被告人质证权基础理论 | 第11-15页 |
1.1 质证权的定义 | 第11页 |
1.2 质证权的内容 | 第11-12页 |
1.2.1 交叉询问权 | 第11页 |
1.2.2 在场权 | 第11-12页 |
1.3 质证权和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2-13页 |
1.3.1 质证权和对质权 | 第12页 |
1.3.2 质证权和交叉询问权 | 第12-13页 |
1.4 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1.4.1 证据裁判原则 | 第13页 |
1.4.2 正当程序理论 | 第13页 |
1.4.3 控辩平衡理论 | 第13-14页 |
1.5 刑事被告人质证权保障的价值探索 | 第14-15页 |
1.5.1 保障被告人诉讼参与,保障人权 | 第14页 |
1.5.2 利于发现事实真相,预防冤假错案 | 第14页 |
1.5.3 促进控辩平衡,防止权力滥用 | 第14-15页 |
2 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的域外透视 | 第15-21页 |
2.1 质证权的起源和发展 | 第15页 |
2.2 两大法系质证权制度比较分析 | 第15-19页 |
2.2.1 英美法系质证权制度——以美国为例 | 第16-17页 |
2.2.2 大陆法系质证权制度——以德国为例 | 第17-19页 |
2.3 域外国家有关质证权制度的启示 | 第19-21页 |
2.3.1 对比分析 | 第19页 |
2.3.2 对我国质证权制度的启示 | 第19-21页 |
3 我国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1-27页 |
3.1 我国关于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的现状 | 第21-23页 |
3.1.1 关于质证权的立法现状 | 第21-22页 |
3.1.2 关于质证权的司法现状 | 第22-23页 |
3.2 我国刑事被告人质证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3.2.1 法律条文缺少对被告人质证权详细的规定 | 第23-24页 |
3.2.2 证人出庭率低,被告人权利无法保障 | 第24-25页 |
3.2.3 辩方质证能力不足,庭审时常处于被动地位 | 第25页 |
3.2.4 法院对被告人质证权保障不足 | 第25-27页 |
4 我国刑事被告人质证权之构建 | 第27-35页 |
4.1 明确质证权的权利属性 | 第27-29页 |
4.1.1 明确质证权立法规定 | 第27-28页 |
4.1.2 明确司法机关对于质证权的保障职责 | 第28-29页 |
4.2 完善证人出庭制度 | 第29-31页 |
4.2.1 明确证人出庭范围 | 第29页 |
4.2.2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程序 | 第29-30页 |
4.2.3 完善证人保护和经济补偿制度 | 第30-31页 |
4.3 完善现行刑事辩护制度 | 第31-33页 |
4.3.1 丰富辩护种类,促进有效辩护 | 第31-32页 |
4.3.2 完善法律援助辩护制度 | 第32-33页 |
4.4 完善庭前会议制度 | 第33-35页 |
4.4.1 明确庭前会议的启动方式、参与人员 | 第33-34页 |
4.4.2 细化庭前会议证据展示的范围和程序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