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涉网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概述 | 第13-20页 |
1.1 .食品及食品安全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1.1 .关于食品的概念 | 第13页 |
1.1.2 .关于食品安全 | 第13-15页 |
1.2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与涉网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 第15-16页 |
1.2.1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1.2.2 .涉网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的界定 | 第15-16页 |
1.3 .涉网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法律规定 | 第16-20页 |
1.3.1 .刑事法律规定 | 第16-18页 |
1.3.2 .行政法律规定 | 第18-20页 |
2.我国涉网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现状分析 | 第20-33页 |
2.1 .涉网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概况 | 第20-21页 |
2.2 .涉网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模式 | 第21-24页 |
2.2.1 .购物网站模式 | 第22-23页 |
2.2.2 .社交网络模式 | 第23-24页 |
2.3 .涉网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具体特点 | 第24-33页 |
2.3.1 .犯罪数量:犯罪数量增长迅速 | 第24-26页 |
2.3.2 .犯罪地域:华东地区为犯罪高发地 | 第26-27页 |
2.3.3 .犯罪类型:伪劣食品类犯罪居多 | 第27-29页 |
2.3.4 .涉网环节:商品销售涉网情况占多数 | 第29-30页 |
2.3.5 .涉网商品种类:保健食品和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为主要类型 | 第30-31页 |
2.3.6 .犯罪人数:二人以上犯罪比例偏高 | 第31-33页 |
3.我国涉网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发生的原因分析 | 第33-45页 |
3.1 .犯罪人存在不健康心理因素 | 第33-34页 |
3.2 .犯罪被害人参与防控的积极度不高 | 第34-35页 |
3.3 .企业自律不足,行业协会形同虚设 | 第35-37页 |
3.4 .法律规定存在不足 | 第37-40页 |
3.5 .行政监管存在漏洞 | 第40-42页 |
3.6 .刑事打击乏力 | 第42-45页 |
3.6.1 .信息获取的滞后性 | 第42页 |
3.6.2 .专业侦办人员不足 | 第42页 |
3.6.3 .公检法之间对某些焦点问题达成共识困难 | 第42-43页 |
3.6.4 .相关主体间合作缺少长效机制 | 第43-45页 |
4.我国涉网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防控对策完善 | 第45-60页 |
4.1 .健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5-46页 |
4.2 .严密网上网下监管体系 | 第46-50页 |
4.2.1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升网下、网上监管能力 | 第46-47页 |
4.2.2 .政府间多部门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 第47-49页 |
4.2.3 .建立涉网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 第49页 |
4.2.4 .完善食品召回机制 | 第49-50页 |
4.3 .提高案件的侦办能力 | 第50-53页 |
4.3.1 .公安机关主动作为,及时立案 | 第50页 |
4.3.2 .建立网上网下联打机制,打击覆盖产业链条 | 第50-51页 |
4.3.3 .多种侦查方式并用,适时收网 | 第51-53页 |
4.3.4 .全面收集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 | 第53页 |
4.4 .拓宽社会参与渠道 | 第53-60页 |
4.4.1 .防治过程中行业协会的参与 | 第54-55页 |
4.4.2 .防控过程中电商平台的参与 | 第55-56页 |
4.4.3 .防治过程中公民的参与 | 第56-58页 |
4.4.4 .防治过程中媒体的参与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