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

在用柴油机尾气排放控制SCR系统的建模与仿真优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控制及技术第11-14页
        1.2.1 机内净化技术第11-12页
        1.2.2 排气后处理技术第12-14页
    1.3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第14页
    1.4 国内外SCR系统结构模拟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1 SCR系统结构模拟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4页
        1.4.2 SCR系统结构模拟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5 国内外SCR技术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5.1 SCR控制策略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5.2 SCR控制策略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6页
    1.6 先进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7 在用柴油机改装SCR控制器的优缺点第17-19页
    1.8 课题的提出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2页
        1.8.1 课题的提出第19-20页
        1.8.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加装尾气处理系统结构与研究方法第22-47页
    2.1 DOC和PM系统第22-25页
    2.2 降低氮氧化物(DeNOx)系统第25-26页
    2.3 DeNOx系统部件第26-32页
        2.3.1 电子控制单元((DCU)第26页
        2.3.2 尿素喷射电磁阀第26-27页
        2.3.3 尿素箱总成第27页
        2.3.4 CAN总线第27-28页
        2.3.5 传感器第28-32页
    2.4 基于AVLFIRE的喷雾几何模型与边界条件第32-34页
        2.4.1 SCR几何模型第32页
        2.4.2 系统边界条件第32-33页
        2.4.3 基本控制方程第33页
        2.4.4 FIRE软件概述第33-34页
    2.5 SCR喷雾模型第34-36页
        2.5.1 尿素水溶液湍流扩散模型第34页
        2.5.2 尿素水溶液液滴蒸发模型第34-35页
        2.5.3 尿素水溶液热解模型第35页
        2.5.4 尿素水溶液破碎模型第35-36页
        2.5.5 尿素水溶液液滴碰壁模型第36页
    2.6 催化基表面化学反应模型第36-38页
    2.7 SCR系统尿素喷射的策略架构第38-46页
        2.7.1 SCR模型设计第38-43页
        2.7.2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第43页
        2.7.3 模糊控制逻辑设计第43-46页
    2.8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3章 SCR系统结构优化第47-57页
    3.1 SCR建模第47页
    3.2 SCR系统模型校准第47-49页
    3.3 喷雾参数对SCR性能的影响第49-50页
    3.4 SCR系统喷射参数优化第50-55页
        3.4.1 响应面法分析第50页
        3.4.2 仿真试验水平设计第50-51页
        3.4.3 仿真实验数据表设计与分析第51-52页
        3.4.4 响应面分析第52-53页
        3.4.5 回归模型准确性验证第53-54页
        3.4.6 结构优化模型第54-55页
    3.5 其他反应条件对催化器性能的影响第55-56页
        3.5.1 排气温度的影响第55页
        3.5.2 排气流速的影响第55-56页
        3.5.3 氮氨比的影响第56页
    3.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SCR系统的控制模型与仿真第57-68页
    4.1 SCR系统尿素喷射的控制策略第57-60页
        4.1.1 SCR尿素喷射使能控制策略第57-58页
        4.1.2 SCR尿素喷射量的策略结构第58-60页
    4.2 SCR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第60-67页
        4.2.1 模糊控制系统对出口NOx浓度的控制效果第60-63页
        4.2.2 ESC十三个工况点的试验验证第63-65页
        4.2.3 ETC循环试验验证第65-67页
    4.3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68-69页
    5.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本文创新之处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IC卡数据的城市公交出行与建成环境关系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下一篇:现代餐饮空间内的色彩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