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1.1.1 城市出入口 | 第12页 |
1.1.2 城市出入口道路 | 第12-13页 |
1.1.3 景观大道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2页 |
1.2.1 国外城市出入口大道的建设实践与经验 | 第14-16页 |
1.2.2 国内城市出入口大道的建设实践与经验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城市出入口大道景观构成要素的相关研究 | 第18页 |
1.2.4 国内城市出入口大道景观规划方法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2.5 国内城市出入口大道景观的标志性的相关研究 | 第19页 |
1.2.6 国内城市出入口大道景观的可识别性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2.7 国内城市出入口大道景观规划设计的步骤的相关研究 | 第20页 |
1.2.8 国内城市出入口大道相关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20-21页 |
1.2.9 国内城市出入口大道相关生态问题的研究 | 第21-22页 |
2 引言 | 第22-25页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2.1 城市出入口大道园林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2页 |
2.2.2 城市出入口大道园林景观设计要素的研究 | 第22页 |
2.2.3 城市出入口大道标志性园林景观的研究 | 第22-23页 |
2.2.4 城市出入口大道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 第23页 |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3.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2.3.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3 城市出入口大道园林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5-28页 |
3.1 城市出入口大道园林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3.1.1 缺乏标志性、可识别性 | 第25页 |
3.1.2 景观破碎化严重 | 第25页 |
3.1.3 景观要素堆砌过度 | 第25页 |
3.1.4 用地功能混乱 | 第25-26页 |
3.2 成因分析 | 第26-28页 |
3.2.1 客观原因 | 第26页 |
3.2.2 主观原因 | 第26-28页 |
4 城市出入口大道园林景观设计要素研究 | 第28-33页 |
4.1 重要景观要素和景观要素组合设计 | 第28-33页 |
4.1.1 城市出入口大道绿化设计 | 第28-29页 |
4.1.2 城市出入口大道沿途街景 | 第29-30页 |
4.1.3 城市出入口大道环境设施的设计 | 第30页 |
4.1.4 城市出入口大道道路景观的设计 | 第30-33页 |
5 城市出入口大道标志性园林景观的研究 | 第33-37页 |
5.1 城市出入口大道标志性园林景观的内涵 | 第33页 |
5.2 城市出入口大道标志性园林景观的塑造形式 | 第33-34页 |
5.2.1 视觉形态塑造 | 第33-34页 |
5.2.2 场所空间结构塑造 | 第34页 |
5.2.3 意向文脉塑造 | 第34页 |
5.3 城市出入口大道标志性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34-37页 |
5.3.1 自然环境 | 第34-35页 |
5.3.2 人工环境 | 第35-36页 |
5.3.3 人文环境 | 第36-37页 |
6 城市出入口大道园林景观设计的策略 | 第37-47页 |
6.1 城市出入口大道园林景观的评价体系 | 第37页 |
6.2 城市出入口大道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 第37-40页 |
6.2.1 遵循城市总体规划所制定的指导精神 | 第37-38页 |
6.2.2 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 第38页 |
6.2.3 营造场所之文脉原则 | 第38-40页 |
6.2.4 自然式、人工式景观相结合 | 第40页 |
6.3 设计策略 | 第40-47页 |
6.3.1 优化功能分区 | 第40页 |
6.3.2 塑造标志性景观 | 第40-47页 |
7 案例分析——合肥市合淮路园林景观设计 | 第47-73页 |
7.1 项目概况 | 第47-48页 |
7.1.1 项目区位分析 | 第47页 |
7.1.2 规划范围 | 第47-48页 |
7.1.3 规划设计依据 | 第48页 |
7.2 现状分析 | 第48-51页 |
7.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48页 |
7.2.2 人文历史概况 | 第48页 |
7.2.3 景观现状分析 | 第48-51页 |
7.3 总体设计 | 第51-52页 |
7.3.1 目标和定位 | 第51页 |
7.3.2 分区构想 | 第51页 |
7.3.3 选点策略 | 第51-52页 |
7.4 分区设计 | 第52-73页 |
7.4.1 生态游赏区 | 第52-59页 |
7.4.2 新城益乐区 | 第59-63页 |
7.4.3 城镇休闲区 | 第63-68页 |
7.4.4 生态防护区 | 第68-73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73-75页 |
8.1 结论 | 第73-74页 |
8.2 讨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个人简介 | 第80页 |